
子罕第九
(本篇提要)本篇中心是通过集中记述孔子的生活态度,进一步阐发其思想观念,可以说是对前半部《论语》思想内容的梳理和进一步发挥。所谓生活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涵,包括生活观念、行为表现及其对待具体事物的态度等等,集中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
(接上期)
心怀强烈的使命感
【原文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这一章应该是孔子晚年发出的一声沉重的哀叹。
“凤鸟”是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有在圣王将要出世时才会出现。据说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标志着一个文明盛世的开始。
“河不出图”的意思是说黄河里始终不出现《河图》与《洛书》这样的奇迹。《河图》与《洛书》都是一种传说。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出现了一条龙,这条龙又变成了一匹马,马背上背着八卦图跃出黄河,这就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易经》八卦的神化来源。伏羲氏时代是远古人类步入原始农业文明的时代。
《洛书》的传说发生在大禹治水时期。传说中说,瞬时黄河泛滥成灾,大禹奉舜之命治水。但如何才能治理水患,一时难住了大禹。有一日,洛河中出现一只白色的乌龟,背上背着一个图案朝大禹游来。大禹看到后恍然大悟天文地理等奥妙,发明了数学,并依此设计出了合理的治水工程方案,治好了水患——这大概就是中国古典数学的起源。所以,《河图》、《洛书》就成了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化科学的先导。
“凤鸟”、“河图”的出现,象征着一代圣王的诞生和一个文明盛世的来临。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有些学者据此就说孔子是一个非常迷信的人,尤其是到了晚年,头脑中的宗教迷信思想更浓,对此,我实在不敢苟同!以我之见,对于“凤鸟”、“河图”,其实孔子也没有见到过,那只是一个传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不过是一个借喻,用“凤鸟至”,“ 河图出”来比喻一代圣王的产生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这突出地反映出了孔子的改良主义思想——他把结束春秋诸侯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建立一个象西周那样的大一统社会,最终实现“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寄托在各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身上,希望在这些诸侯国君中能出现象尧舜禹那样的圣王,推行仁道,依靠“德治”使天下诸侯归顺,完成统一大业。他为此奋斗了一生,及至晚年,仍然看不到希望,看不到有“仁君圣主”产生的迹象,于是,心中异常苦闷,感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和所担负的文化使命可能难以实现,于是,就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的传说发出了一声沉重的哀叹,表明了他对当时各诸侯国最高统治者的彻底失望。
“吾已矣夫”有些学者翻译成“我这一生完了”的意思,这是不恰当的。孔子的这一声哀叹,并非是为他个人的前途,而是对当时那个时代而发出的,所以,才显得格外沉重。因此,这一句应该翻译成“我所努力追求的理想看来很难实现了”比较确切,显露出了孔子内心强烈的使命感。(未完,待续)

【作者介绍】史永峰,笔名冷梦良。陕西省孔子研究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陕西省作协会员丶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著作《论语通俗解读》分别被国家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等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