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权变
文/吴文亮
在部分人眼中,读书人往往较为呆板、迂腐,但真正将书读透的人,面对现实,是最注重权变的。

什么是权?孟子里面有“嫂溺,援之以手”的故事。古代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的规定,但嫂嫂掉在水里,小叔子可以用手去拉她吗?面对这一两难的责问,孟子讲“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嫂子掉进水里不救,那是禽兽。男女之间不能手碰手,这是礼节。嫂子掉进水里,小叔子伸手去拉,这是符合情理的权宜之计。权,本来指秤锤,衡量轻重。后来,便引申为衡量轻重而变通处理。权变,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
孔子极为重视权变。“可以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可以一同学习,但未必能志同道合;可以志同道合,但未必能事事依礼而行;可以事事依礼而行,但未必能和他一起变通灵活处事。权变,必然发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而在这其中,孔子将权变置于与共同学习、志共道合之上,足见对权变的重视。而在《论语.泰伯》中,孔子更是在细微之处,展现了他对人性的精准掌握和灵活变通的思想。“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对于不仁的人,一般人往往会讨厌、轻视。但不仁的人,别人知道他不仁,他自己也知道自己不仁。正因为都知道,不仁的人对自己的名声会更加重视,对厌恶自己的人会更加痛恨。所以对不仁的人一味厌恶,打压,憎恨,只会让他怀恨在心,一有机会,就生乱报复。

郭子仪晚年位高权重,同期的御史中丞卢杞为人阴险狡诈。一次,卢杞因郭子仪患病而前往问候,郭子仪马上将随侍的姬妾全部屏退,只一个人接待卢杞。有人询问原故,郭子仪解释道“杞貌陋而心险,妇人辈见之必笑,他日杞得志,吾族无类矣!”卢杞面貌丑陋,心地险恶,女人见了必然要笑话他,以后卢杞得志了,我便举族无一幸免了!后来,卢杞当宰相,对过去讥笑自己的人多有陷害,但唯独对郭子仪非常尊敬。郭子仪能在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官场上全功保身,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结局,与他灵活变通的为人处世有直接关系。也间接证明了“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的深刻道理。
儒家的权变,并不是无原则的权变,而是要守经达权。守经即守住做人的底线,知道哪些是不能变的,才清楚哪些是可以变的。南宋文天祥的妻子在为其收敛尸体时,从衣袋中发现了他写的赞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面对生死,为了心中的道义,文天祥没有求变,而是选择了坚守,这便是守经。千年之后,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万世留芳,其铮铮誓言,仍声犹在耳,振聋发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天祥选择了死,但他获得了永生。
有光明,便会有黑暗。正因为我们努力追求光明,更应审慎面对黑暗。采取灵活变通的态度,顺畅、平和的解决现实中各类问题,才会更好的坚守底线,实现人生目标,这就是权变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