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攲”字趣谈
文/蔡同德

疫情期间不出门,百无聊赖之中,重读了1986年购买的《绘图今古奇观》,有些新的发现和感想。盖当年读时,不太懂古文,完全不懂格律诗词,只是关注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对这种半文半白的语言未深究,对其中诗词毫无兴趣。

现在对文言文和格律诗有点入门,才感觉明清小说很有趣味,故事传奇,语言简练,半文半白,雅俗共赏。特别是其中的诗词,尽量引用名家原作,格律非常严谨(自然是用的平水韵)。

今日读《唐解元玩世出奇》一卷,这个故事很有趣,香港在1940年就搬上了银幕,名字叫《三笑》。但那时只能拍黑白片,于是1964年又重拍了同名宽银幕彩色电影故事片,改革开放后,在大陆风靡一时,家喻户晓。2010年,现在最红的笑星郭德纲又拍了一次,反正是明清小说,没有人计较版权问题。这是一出喜剧,把明代有名的诗书画俱佳的风流才子唐伯虎锲而不舍地追求美女秋香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剧中女主人公秋香有三次令唐伯虎魂飞魄散的微笑,而观众则看到唐处心积虑地追逐秋香闹出很多笑话非常狼狈而捧腹大笑。
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两个发现,都出在唐寅的词《黄莺儿》中:
风雨送春归,杜鹃愁,花乱飞,青苔满院朱门闭。孤灯半垂,孤衾半攲,萧萧孤影汪汪泪。忆归期,相思未了,春梦绕天涯。
这才知道,脍炙人口的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的第一句“风雨送春归”原来是整句引用了唐伯虎的呀!再联想到毛主席的诗《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则引用的唐朝诗人李贺的,可见写诗词和写作文一样,可以借用名人语录,但必须用得恰到好处。

其二是词中遇到一个生字“攲”。查《现代汉语词典》,攲字只有一解,音同欺,意为倾斜。然而在词中不讲,“孤衾半攲”,攲在这里不仅作倾斜解不对,平仄也不对。
于是翻阅《辞海》,解释甚详,攲有三个读法,分别有不同的意义。一曰倾斜;二曰同倚(“孤衾半攲”就合理了。)三曰读音同机,意为用箸(筷子)夹取。
看到这里,吾大喜。我们沂源人用筷子夹菜,既不说夹,也不说搛(现代汉语词典上读音同兼),正是说“机”,但直接用机,显然会意不合逻辑。现在终于有了根据,以后写文章,涉及到用筷子夹菜,就写“攲”,如“攲了一块肉”。

我前年发现,沂源的方言与平水韵很接近,于是把这个观点写进了我的《平仄声韵之我见》一文中,如,药、钥都读作月,而不读普通话的要,脚、角都读jue而不读普通话的jiao,说明沂源人古代的汉字读音完全合乎平水韵。为什么这样呢?我认为,沂源处于鲁中地区,正好在齐国故都临淄和鲁国故都曲阜略微弯曲的连线上,齐襄公的妹夫就是鲁桓公,两国来往密切,把官方语言留在了沂源县。

以后在宴会上,当你热情地让客人多攲菜时,就不必认为“攲”是方言俚语而难为情了。
2022年5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