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021一1030)
学诗札记( 1021)诗贵境界。境界是学不了的,得靠两个字:“修”与“悟”。许多写分行文字的“诗人”,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文字缺少境界的淬火,无论怎么改也立不起来。
学诗札记(1022) 好诗的味道,我真的想说也说不清的。然而,有一点我深信无疑,她很像我心仪的女人的味道,同恋爱的味道更贴近些。诸君以为然否?!

学诗札记(1023)在每一首好诗里,我们都能找回那颗隔世经年依然跳动着的良心。
学诗札记(1024)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评价当下中国诗坛某类“诗人”恐怕并不为过。这类“诗人”的共同特征是习惯于在只言片语上“用功”,缺乏宏观性思维,不能从诗的整体性考量,更不懂得营建和打磨诗的艺术审美内核。

学诗札记(1025)当你的储备、学养、视野、艺术实践、审美力及精神境界均达到升华级高度时,你会更孤寂、更反常、更谦卑。
学诗札记(1026)近年来,许多诗人越来越注重诗的“质感”。窃以为,这已触及到诗的根本问题,值得深究。那么,何为现代诗的“质感”呢?“物之传者必以质,文之不传,非曰不工,质不至也。”显然,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话的确击中了诗的软肋,遗憾的是,袁大人所谓的“质”,更多的只是在强调“真”。这就难免失之偏颇。以童年井见,现代诗的“质感”理应涵盖真、善、美、礼、义、道、人性、情景、梦想、境界等诸多人文元素,怎一个“真”字了得?!

学诗札记(1027)现代诗是我同大自然、社会生活乃至灵魂世界交互对话的一种最美妙的方式。
学诗札记(1028)气量和学养影响并最终决定艺术作品容量、品位与境界。
学诗札记(1029)艺术作品固然离不开技巧的襄助,然而,倘若一味地钻进技巧的阴户而不谙自然之门,不蔫那才叫怪呢!

学诗札记(1030)有些诗人总是热衷于谈论并践行他们内心所谓的“简单”,好像终于找到了通向艺术圣殿的金钥匙。殊不知,世上简单的东西其实是最难做到的,类似一剑封喉。古代哲人强调大道至简,是大智慧。这个“简”,理应是一种卓尔不群的洞见,一种自然纯美的风景,一种源自于人生及魂灵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