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7年3月,诗刊社全国青年诗歌刊授学院改稿会前夕,摄于洛阳轴承厂招待所。后排从左至右:陈爱仪、艺辛、陈昌华、韩黎、朱先树、李志、李庆富、李小雨,本文作者在前排右一。)
追寻缪斯40年,孜孜不倦的陈昌华已两鬓斑白,从征战八方到挂靴还乡,炽热的诗心始终在突突搏动,这部音韵铿锵的咏叹交响就是令人折服的佐证。我和昌华交往30余年,走南闯北河东河西,往事历历如近在昨日,闲暇时回想起来,总会涌起一阵阵感动,而维系我们友情的,就是掏心掏肺的诗歌。
1987年3月底,我还是洛阳轴承厂的一名电工,冲着对诗的热爱,自不量力操办了一次诗刊社“诗歌刊授学院”改稿会的接待工作。改稿会前夕,市文联副主席韩黎、《牡丹》主编艺辛、老作家李志和时任市委宣传部文教科长的陈昌华,不约而同来到到轴承厂招待所看望北京来的老师们,我为他们和部分已经报到的学员拍了一张合影。后来,我自己也蹲在前排边上,请招待所的服务员帮忙又拍了一张,可惜我和昌华还有李志老师三个人,竟在快门开闭的百分之一秒时,不约而同都闭了眼睛,留下颇为遗憾的纪念。这是我第一次和昌华近距离接触,因为彼此并不熟悉,只是礼貌性地握手问好,脑海里只留下他文静内敛的印象。
大约1989年夏秋时节,我收到一个通知:老家新安县的《诗刊》主编杨子敏先生回乡探亲,在市委宣传部召开诗歌作者座谈会,让我也参加。事后我才知道这件事是昌华具体操办的,我对自己进入被邀之列多少感到有点意外,因为我在学诗的路上才刚刚起步。那次座谈会让我见到了不少已经熟知的本市作者,也大致了解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主流动向,对杨子敏先生有关“写诗不能过分强调自我”的告诫记忆深刻。
一年之后,一本“洛阳四十年诗歌选”《九都诗踪》出版了,收入了44位洛阳作者的作品,昌华的名字被冠以该书的“副主编”。其实,他不仅是组稿和编辑,还亲自与洛阳籍的花城出版社社长范若丁先生多次联系筹划出版事项,并且从校对、排版到印刷,事无巨细一包到底。为《九都诗踪》作序的,就是《诗刊》主编杨子敏,我猜昌华萌生这一想法,也是因为有前次座谈会的亲密交流,才有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伏笔。这本诗集虽并未收选我的习作,但我对昌华致力于壮大洛阳诗歌创作队伍的“裁缝精神”,产生了发自内心的敬佩。现在看来,一本塑面压膜、铅字排版,看上去并不精美的薄薄集子,似乎很不起眼,但扉页上却有艾青和臧克家两位诗坛领军人物的题辞。艾青的题辞是“愿古都涌现更多文学新秀”,臧克家的题辞是“在牡丹盛开的土地上”,这种期待和鞭策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随着诗歌创作活动的频繁开展,我和昌华的交往也日趋增多,他的本职工作与文联作协虽然并无直接关联,私底下却一直在为我市的诗歌创作气势摇旗呐喊。1991年11月,市文联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我有幸成为作家协会的代表,会后合影的照片洗出来之后,我看到为会议忙前忙后的昌华站在最后一排最靠边的位置上,由此可见其为人处事之低调。昌华对诗歌的热爱以及事无巨细的服务态度,得到了文艺界朋友们的充分信赖,为发挥他的组织潜力,宣传部领导又给他肩上压了一副“文联副主席”的担子。
1991年11月,市文联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作家协会代表团合影,前排左六为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王国平,左七为市委副书记段运劳,作者在中排左五,昌华在后排右一。
在这之前,我市曾组织了一批诗歌作者,由专业作家李志带队,前往广东大瑶山隧道工地采风,我因在企业上班没有创作假,遗憾地失去了这个难得的机会。有一次和昌华谈起这件事,他当即以文联的名义给厂文协发了一封协商函,为方便我写作争取创作假,虽然最后并未如愿,但他为作者服务的诚心,至今仍令我倍感温馨。
1993年,正当昌华的创作势头日趋上升之时,却面临一场人生的巨大转折——深圳宝安集团,中国金融改革的急先锋,急需一批人才充实关键岗位,而南下任职就意味着要推倒此前筑起的根基,一切从头开始。是固守洛阳还是闯荡深圳,是锦上添花还是再展宏图?纠结再三的昌华,最后忍疼割爱,把眼光瞄向了崭新的企业文化,就任深圳宝安集团的宣传部部长、品牌部部长和《宝安风》杂志主编。
没想到,这一去就是20年,直至退休。在企业文化的新领域打拼,虽然困难重重却也优势明显:天南地北的各路人马汇拢到一起,尽管素质参差不齐,但都是为实现自身价值而来,大目标完全一致。在这样一种环境和氛围里,昌华的潜力很快就被激发出来,我完全想象得到,那些年他是经过了怎样的摔打,才立足于改革的潮头之上。昌华南下不久之后,我曾数次前往深圳办事,为了节省差旅费用,在昌华的办公室沙发上睡过好几个晚上。不仅如此,我还顺便用昌华办公室的电话与洛阳的家人联系,沾了少掏高昂长途话费的光。20多年来,我每次到深圳,都会和昌华见上一面,叙叙各自的情况,他还多次约我给他任主编的《宝安风》杂志写稿。
2013年,昌华了解到深圳一家饮食杂志有介绍各地特色小吃的专栏,特地向我和战军等几位朋友约稿,把传承百年的各种洛阳汤膳,搬上了那家公开发行的精美刊物。这一策划落实之后,不仅让闻名遐迩的洛阳汤走向了全国,弟兄们还拿到了千字超百元的丰厚稿酬。在某些人看来,这件事似乎并不起眼,但我知道,这只是他眷恋和推崇洛阳的一个侧影,洛阳和洛阳的朋友,满是他心里的浓浓牵挂。

( 2014年1月,昌华回洛阳探亲,顺便给几位朋友送来发表在深圳饮食杂志上有关“洛阳汤”内容的稿酬。从左至右:李宝琪、陈昌华、李战军、冷慰怀。)
这些年,昌华退而不休,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的必须,常常废寝忘食晨昏颠倒,他开足马力整理资料,把历年窝憋在心里的诗情,一股脑儿都倾泻在了键盘上。继2017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了52万字的《印象与烙印》(全二册)之后,又于2019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了17万字的《旗帜咏叹调》和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了10万字的《深圳编年诗》。两万余行火热的心声,有痴情男儿对九朝古都洛阳的怀恋,有改革弄潮儿对时代桥头堡深圳的赞美,更有红旗下成长的一代人对祖国伟大变革的讴歌。紧接着,昌华主编的《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又于2020年隆重登场。这本收入了洛阳老中青三代作者的史料性诗选,和他上世纪70年代参与编辑的《歌满大庆路》以及上世纪90年代编辑的《九都诗踪》,组成了洛阳诗人承前启后的“三部曲”,成为洛阳诗坛的标志性“纪念碑”。更为可贵的是,这部诗集的出版费用,全是由昌华独自承担,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昌华的无私和虔诚。
在我交往的诗友们当中,谦虚温和是昌华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我注意到在他的诗集《印象与烙印》序言结尾处,著名诗歌评论家朱先树指出了他作品存在的三点不足,该处300字昌华原封不动照发,足见其对诗歌的敬畏和笃诚。
随着祖国日益强大和科学技术迅猛腾飞,一串串喜讯目不暇接,身居深圳20年,亲眼目睹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甘做奠基石的昌华有无限感慨要大声诉说。
人民军队走过90年光辉历程,中国航天员行走太空,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与新中国同龄的昌华诗情振奋,抑制不住的心声持续喷发,他像一面党魂军魂擂响的战鼓,节奏铿锵鼓点激越。
古往今来,多少豪杰肝脑涂地血荐轩辕,多少志士鞠躬尽瘁含笑九泉,为英雄儿女立传,昌华奋笔疾书夜不能寐。
新冠病毒蔓延肆虐,全民抗疫众志成城,被强大国力和医护人员感动的昌华,情不自禁向祖国和白衣天使献上一曲曲赞歌。
于是,这500首饱含赤子之情的颂歌,以锐不可当之势从昌华的脉管里奔涌而出,带着炽热感恩的体温向世人庄严宣告:我是中国诗人,我爱我的祖国和人民!
昌华的诗打动了无数读者,更打动了众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朗诵界朋友,他们纷纷亮相于大庭广众和宏大舞台之上,满含深情把昌华的声音重复又重复,放大再放大!据我所知,昌华的作品仅在深圳就举办了三场大型朗诵会,这是昌华作品的一个高峰,也是为我们这个时代代言的巨大成功。
祝贺昌华梦圆咏叹交响,你的心声必将在蔚蓝的碧空绵延不绝。
2021-11-19 写于洛阳

陈昌华,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洛阳市文联副主席,《宝安风》杂志社社长,深圳市企业报刊协会会长,现任深圳市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作品曾见于《诗刊》《解放军文艺》《飞天》《青春》《牡丹》《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等。出版诗集《印象与烙印》《旗帜咏叹调》《深圳编年诗》文集《企业常青藤》。主编《诗路花语——洛阳七十年诗歌选》《绽放的簕杜鹃——深圳新诗选》五集电视剧《贴廓巷56号》编剧、制片主任,18集电视剧《白居易》制片,打进好莱坞的第一部中国电影《砚床》制片主任。

本文作者冷慰怀,江西宜春人,40后,国企退休,编辑职称,业余写作40年,1995年加入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