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间访客
文/ 泽众
初夏的这天,天变阴了,太阳隐去,也就显得不怎么热。趁此,我去乡下拜访一位文友。
导航引领我驱车而往,乡间不宽敞的路边,被一片片枣林、大棚,还有金黄的麦田占据着。在这甜瓜成熟季,路上不时掠过运瓜的车辆。到了一个叫寺前的村子,这里有个自发的甜瓜市场。不宽敞的村道里,运瓜车塞于道,人声鼎沸,交易繁忙,不亦乐乎。
文友是位技艺等身的农人,除了随四季而耕作,还常因市而变,在城乡间做着更来钱的小生意。这不,如今他就在邻村的集市上开店卖饭。店宽三间,一侧为操作间,另一侧摆了两排餐桌。
进到店里,不时有人点餐:一碗面皮、一个肉夹馍、一瓶啤酒。当地农人的饭食,方便快捷。不期目睹了乡间的快餐,我既为如此之实惠而点赞,更为消费之新而叫好。瓜农们不慕虚名,只求拉来的瓜,早点出手,换回票子,进店饱餐一顿。这比当年赶集时,坐到路边摊,买三两个油糕解馋的日子硬气多了。
在没食客上门的间隙,我与文友闲谈,更多了解他的生活。种了大半辈子地,又有厨师手艺,便在邻村的市场开了这家小店。生存对于每个人,都是第一位的;先解决温饱,再追求爱好,并享受其过程。他的想法,真切而现实。
谈到创作,他安静地坐在一旁,平静如水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惊奇或兴奋,而我却好奇于邻人们对他的看法。他说,多数人并不知道,也不关注。这种超越了衣食之虑的爱好,在与泥土打交道的乡间,注定是一种高贵的稀缺。只是那更像,埋没于田野里的,一颗无人识得的珍珠而已,自然也就不怎么奇怪了。
收完甜瓜,眼见麦子快熟了。半个月后,收割机又要忙活了。轻风舒适地吹过,我站在麦田边,嗅到了空气里那种熟悉的,从麦株间发散出的气息。啊! “三夏大忙”,这个渐趋走远的说辞,似乎又跑回来了。
收了种,种了又收,是乡间的主业,就像四季轮回一样,不可违背。也许是这简单的重复,羁绊住了岁月前行的脚步,才使得那些乡愁,总也留得住、望得见。行走于斯地,一种喜忧混杂的情感,总也挥之不去。
时光滑过半个世纪之后,乡间的情形,也许是我身边这个社会中,变化最緩慢,最不起眼的地方。每每置身其间,我总生发出愤愤之感,为我深爱的故土鸣些不平。上天啊,生活在这里的子民,没有理由被人遗忘。
其实,中午时分,即使没太阳的夏日,仍然有着不低的燥热,弥漫于这沙苑的空气里。地头如盖的大树下,偶尔能看到午间就地歇息的农人。炫目的热风中,一幅来自远古的山水图,从这沙苑腹地复出。始于汉,盛于唐的皇家养马场,杜甫的《沙苑行》,真实记载了那时的繁茂。
“苑中騋牝三千匹,丰草青青寒不死。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攻驹冠边鄙”。盛唐时日,茂密的林草间,来自西域的汗血宝马,自在地腾跃其间。一处天然大牧场,定格在了历史的瞬间。沙苑,曾乃水草丰美之地,唐朝的战马养育于此。如今大多移为,平展如镜的麦田、瓜棚或枣林。浮光掠影间,满目翠绿色,引人不忍离去。

大片金黄的麦浪,随风轻盈地荡漾着。一瞬间,便尽失在了车尾,扬起的尘埃里。
2022年5月27日
作者简介:

泽 众 本名 谭文德,陕西大荔县人。大学学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渭南市作协会员。出版散文随笔集《草叶集》《心归云水间》,有一百多篇作品在《陕西日报》《河南工人报》《渭南日报》省市报刊和《心香文艺》《渭河文苑》等网络媒体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