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硕鼠”问题由来已久,惩治粮食领域腐败问题任重道远》 作者:房纯
笔者在6月1日文稿中介绍过,目前我国国库储备口粮保持在2.4亿吨以上,加上民间储备,大约在3亿吨左右。如果进口量不变,按总消费量,储备粮可以维持半年时间,如果只是食用,可以维持一年时间。各位网友应该知道,粮食储存是有一定期限的,在符合质量要求和储存条件的前提下,稻谷和玉米的储存期限为三年。超过期限,这批粮食就变成了陈化粮,而陈化粮是不宜作为口粮直接食用的。各位网友千万不要小看国家储备的2.4亿吨粮食问题。我们不仅需要修建粮食储备设施,还要进行入库和出库作业,同时国家还要承担新粮收购价格和储存到期前降价销售的巨额价格差。国家之所以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目的就是怕遭遇自然灾害和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粮食封锁,确保国泰民安。如此之高的人均粮食储备量是世界上其它任何国家都无法做到的。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社会中,粮食储备和粮食销售大案要案频频出现。比和珅贪污案件还要大的 “清朝第一大贪污案” 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甘肃冒赈案,又称甘肃米案,最终导致56名官员人头落地。此案案发后,乾隆皇帝气得浑身发抖,失态大喊:“官官相护之风,至于举朝皆然!”近几年来,我国的粮食储存、购销环节大案要案也频频发生。自2021年9月吉林省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以来,全省粮食购销领域各责任主体自查自纠发现问题336个;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办理粮食购销领域问题线索90件,立案审查调查41人,采取留置措施18人,查纠、惩腐、促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近日,原山西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随亭,黑龙江省粮食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胡东胜接连被通报开除党籍。根据通报,杨随亭“不正确履行职责,对粮食轮换工作中造成的重大损失负领导责任”;胡东胜“罔顾国家粮食安全,违背国家粮食收储政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搞权钱交易”。此前,湖北、云南等地点名道姓、公开曝光了一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近半年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已公布数十起相关案例,释放了持之以恒严惩“硕鼠”,深化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专项整治的鲜明信号。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粮食购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从查处和通报的案例看,一些地方粮食购销领域腐败、作风问题突出,严重破坏粮食系统政治生态、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危害国家粮食安全。有的内外勾结、“靠粮吃粮”,虚购虚销伪造“空气粮”、低买高卖牟取“价差”、私售贪占“溢余”、骗取出库补贴“转圈”;有的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私分国有资产,擅权妄为、履职不公;有的监管缺位、失职渎职,监督管理走马观花、弄虚作假。这些腐败和作风问题涉及业务主管监管部门、国有粮食企业,涵盖粮食收购、储存、销售等多个环节,危害很大,后果严重。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精神,按照中央纪委六次全会部署,深化专项整治,严查“蛀虫”“硕鼠”,做实以案促改,推动构建长效机制,守护好大国粮仓。保持惩治涉粮腐败的强大力量常在,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粮食购销领域相对封闭,专业化程度高,贪腐手法隐蔽。专项整治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揪出了一批“粮耗子”,但仍有人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作案。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涉粮问题线索进行“大起底”,查清查实查透,应查尽查、一查到底。针对基层粮库业务链条复杂,粮食部门和粮库之间“上下勾连”、粮库工作人员“集体抱团”、“粮官”与粮商之间“内外勾结”等突出问题,发挥“室组地”联合办案优势,统筹好专业力量,借助大数据等手段,系统查、查系统,深挖彻查窝案串案,从严从快查办重大典型案件,持续形成强大震慑。强化监督检查,推动落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抓早抓小、防治未病。剖析涉粮腐败案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缺位、粮食部门监管责任缺失、基层粮库末端责任衰减,粮食储备管理权责脱节、运行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宽松软、纪律规矩意识淡漠是重要方面。纪检监察机关要坚守“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压紧压实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督促加强党的建设、严明制度规矩,对失职失责行为“零容忍”,切实改变监管缺失缺位的状况。健全纪委监委专责监督、职能部门具体整治、上下联动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采取定期会商、线索移交、通报情况、提出建议等方式,实现监督监管同向发力,融入日常、做在经常。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做实以案促改促治。惩治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从查办案件入手,深入剖析案件暴露出的管理短板、制度漏洞,实现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融合。认真分析总结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突出特征,有针对性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推动系统施治、标本兼治。督促有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深化粮食购销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内部监督制度,探索大数据、智能化监管,健全靠制度管权、管粮、管人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警示教育,通报曝光典型案例,强化“身边人身边事”的警醒作用,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增强涉粮领域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免疫力”,不断净化粮食系统政治生态,取得持久性成效。
[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2022.0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