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江闸
石凤阁
清江闸,又称清江大闸,始建于明朝初年。清江闸的名称最早记载见于明初杨士奇的《北京纪行录》永乐十二年(1414)九月“初七日,晴,早至淮安,午过清江闸,度淮,夜宿清河县”。
清江闸由正闸和副闸两部分组成。正闸用黑麻石(玄武岩)长方条石和煮熟的糯米浆拌石灰做粘合剂砌成,宽7米许。副闸的建造时间比正闸晚,且闸身矮,闸门略窄,正闸桥面是可启闭拉动的木桥,副闸是固定的木桥,现在均为钢筋水泥桥。
清江闸正闸和副闸都是双闸门,双闸槽至今还完整地保留在闸墙上。
据《淮安府志》记述:“伏秋水溜,漕舟上闸,难若登天,每舟用纤夫三四百人,犹不能过,用力则断缆沉舟”。
淮阴籍剧作家陈白尘也有一段生动的描述:“大闸原来半里宽的河面,除了越闸(副闸)分去不足三分之一的河水,其余的都奔向这狭窄的闸门而来……你冲我撞……于是互相激荡,形成汹涌澎湃之势,而两岸石壁,回声相应,发出震天的怒吼。当这些怒流在约莫五丈长的狭窄的闸堂中被两岸巨石束缚得互相撞击,左右翻腾之后,終于挤出大闸的后门……在大闸塘里形成无数的漩涡。在几十丈宽广的闸塘中回漩之后,它才以一泻千里之势直奔长江而去”。

有诗曰:
清江闸(清.吴梅村)
岸束穿流怒,忛迟几日程。
石高三板浸,鼓急万夫争。
善事监河吏,愁逢横海兵。
我非名利客,岁晚肃宵征。
发清江闸(清.查慎行)
南来步步远风霾,
川路思征一倍赊。
竹落蒲忛浑不用,
橹声如雁下长淮。
编芦缚荻策成堆,
大舸多从江外来。
试问老提提畔柳,
年年辛苦为谁栽?
据民国张煦侯《淮阴风土记》:“(清江)闸下溜塘深广,望之使人眼花,五月闹龙船、七月放河灯,一种繁盛之状,亦他处所未有。闸塘渔舟成市,皆子孙专利,其珍品曰爬闸蟹、曰鮊鱼,举网有得,庖肆争买”。
清江闸经清代康、雍、乾、嘉、道各朝重新加固,最后将闸口放宽至7 米许。闸下溜塘深广,但却是漕粮所必经之咽喉要道。每当运粮季节万艘漕船和12万漕军“帆樯衔尾,绵亘数里”蔚为壮观。

1939年日寇入侵,清江闸被炸毁,1946年苏皖边区政府修复,改名“若飞桥”。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
清江闸是大运河上仅存的维护得最好一座古闸,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清江闸是中国大运河的一处重要遗产点,被列入了名录之中。 
清江闸,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入口区域。在清江闸的东侧中州岛上,建有国家AAA级景区——淮安运河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