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府民俗——摔孝盆
文/史均生
西府周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礼俗文化的圣地,闻名遐迩,蜚声中外。此间,凡大事小情均有礼仪定制,规范完备,章法严格,十分讲究,蕴含丰厚地礼仪文化。尤以婚、丧两事为重中之重,最为典型,颇具代表性,谓之礼俗文化之精粹。
就丧俗礼仪而论,有寝床,报丧、发布讣闻、吊丧、小殓、大殓、迎客、迎铭旌、献饭、献茶、穿衣、洗脸、客人烧纸、悬丧、起丧、出殡、门口祭、村口祭、十字路口摔孝盆等几十种之多,庄重肃穆,表情达意至哀至敬,逾之极致,场面触目动心。十字路口摔孝盆一式,探究由来,其丧俗礼仪文化的深刻内涵,可窥斑见豹。

相传从前有一张姓读书人,娶妻何氏,生一男婴取名金,何氏因生子血崩不治而亡。不久张续娶东庄林贡生千金慧娟填室。慧娟不愧书香名门之女,恪守妇道,贞心仁爱,视张金如己出,关爱有加,昼不离肩,夜不释怀。孰料张门不幸,一祸又降,张金三岁,其父病亡。
慧娟两位秀才出身的兄长,见妹妹十分年轻,未曾生育,无有依靠,劝其改嫁。慧娟不从兄意,志守节操,与子相依为命,立誓养育张金长成,以续张门。从此慧娟以耕地织布纺线辛苦度日,维持生计。对小张金百般呵护,关爱备至。床头柜顶置一瓦盆,买来的瓜果梨枣、细面馍饼放入其中,让小张金随时食用。日久天长,小张金养成习惯,口欲上来便伸手盆中取之快乐安享。闲暇慧娟便教张金识字,待六岁入私塾,聪颖冠群,启蒙先生无需多教。十五岁考上秀才,十八岁得中举人,拔萃翘楚,名震县、府,仍时不时在柜顶盆里拿东西吃。
第二年,正当张金准备进京赶考,慧娟却因劳过度,不堪重负,患病倒下。张金邀请名医,熬药侍俸,晚间和衣而眠,娘偶哼一声,便跃然而起,嘘寒问暖,扶倒放睡,接洗便溺,乡邻亲友赞叹不已。然苍天不随人愿,慧娟还是撒手人寰。张金哭得死去活来,从白哭到黑,由昼呼到夜,见了柜顶上的瓦盆更是立时哭娘唤母瞬间昏厥,众人百般劝说无果。亲友怕如此下去,新举子有个三长两短如何是好。商议劝张金把盆摔碎,让盆随娘去。

张金闻言又大哭不止,“娘”字刚一出口又昏死过去,入了梦境,梦见娘说:“儿呀,盆是娘的心爱,还是让娘带走,再不能让它乱你心志,悲情难制,误了科考这终身大事,让为娘为你后悔在阴阳两界。发丧之时,你头顶瓦盆,你两位舅舅共同扶护,于村外十字路口摔碎,让其陪娘归西。你专心科考,待金榜题名,学有所成,也是对为娘最大孝敬,娘便可含笑九泉,此生足矣,人世果丰”。
在众人劝说和母亲托梦的感化下,几日后,张金母亲出殡,张金头顶瓦盆在二位舅父的扶护下,将瓦盆摔碎在十字路口。葬母一毕,张金稍事休整,速速进京赶考。有心人天不负,科考得中,张金金榜题名,成了当朝鸿儒硕彦。此后,摔孝盆渐成礼仪,这种孝亲敬母的礼仪代代相传,承沿到今。

摔孝盆由来的另一说法,是对真实境况着墨下笔的解读。瓦盆陶皿大约在原始社会晚朝,已由智慧勤劳的先民发明生产出来,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至今已有万年之久,可称得上“万岁”。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妇女依然在家里生小孩,用盛温水的瓦盆,接放刚离母体的婴儿,称之为临盆,因在盆下垫洁净麦秸,也叫落草。这个不起眼、平常不过的瓦盆,此时使命神圣。随着母亲痛苦的呻吟,新生命在第一声哭喊中落入盆中。接生婆用在火上烧了烧的剪刀将脐带剪断,婴儿在盆中清洗后包裹起来,吮吸第一口母乳,人生大幕开启。农村条件落后,消毒不彻底,剪脐带感染,到四至六天后破伤风严重发作,婴儿不治而夭的事频发,这是过去婴儿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人把这种现象归名为“四六风”。
还有一种略带迷信色彩的解读,是说人过世后,到阴间见阎罗天子,根据亡灵生前陈世修为,擘划亡灵转世。先由一位叫孟婆的主事给其灌迷魂汤,使忘却往世旧情,安然转世。阳间亲情难舍,人们焚香化表祈求土地神去阴间用神道大法,以其阳间瓦盆调包,换来孟婆盛迷魂汤的盆子,出殡时摔碎,亡人可免饮迷魂汤。虽然阴阳两隔,但仍有亲情相牵。

不论是怎样的解读,还是任何一种传说,万流归海。孝盆见证了生育的艰辛、苦痛,记录了母恩的伟大、神圣,承载了母爱的无私、仁慈,表现了世间最高尚的节操、修为,标志着人间骨肉亲情的难舍、难分。她是母亲生育的亲密伙伴,默契搭档,得力助手,是圣物,亦是神物。故而在出殡时,母故长子顶在头上,由舅家表兄弟两人扶护,于村外十字路口摔碎;父逝则由舅爷家表兄弟两人扶护,于村外十字路口摔碎。随着孝盆摔地碎响,盆碎魂去,人们彻底洞明自己从何处来,来得多么惊心动魄,艰辛不易。忘却这些,有负父母,乃天下之大过也。
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摔孝盆属孝道文化最简朴庄重的一种形式。她的丰富内涵及价值取向,系满满的正能量,是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道德的陈酿,饱含着厚重的人性道德力量,遍及神州大地,传承几千年,是它存在合理性的有力佐证。民俗文化中应有它一席之地,庚续传承当是人们的文化自觉和责任。孝盆不会淡出人们视野,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作者简介:史均生,陕西宝鸡扶风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文学学士,在职研究生。曾担任宝鸡市文广局局长,退休后担任宝鸡市老年科协常务副会长、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宝鸡市戏剧协会名誉会长。曾在省、市一级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百十余篇。曾参与新创作剧目《人间真情》代表陕西省参加中国戏剧协会调演。曾参与创作的大型秦腔历史剧《苏若兰》进京汇演,在长安大剧院连演数十场,得到了戏剧界专家的好评,此剧获得“陕西省艺术节一等奖”。

刊头题字:郭宝庆
编辑:诗韵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