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张 成 绩 表

2022年5月23日,是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纪念日,我受邀参加中国冶金作协与陕钢集团组织的“助力乡村振兴,培育文学新苗”,在绥德师范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暨图书捐赠仪式。
走进绥德师范图书馆一楼,我们一行三十几人先随讲解员参观校史馆。绥德师范,历史悠久,是“西北革命策源地”,是“革命英才的摇篮”。
在一面墙的展板上,一张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转学证书引起我的注意。转学证书后附成绩表。这张成绩表上清楚显示,学校当时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共分两部分:必修科目和选修科目,必修课24门,选修课4门。必修课中多为常规课程,引起我注意的是必修科目中的劳作课,细分三门,依次为:农艺、工艺、家事。陪同参观的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雄同志给大家介绍,当时家事课上,要求每位同学至少会做两道家常菜。我听后,觉得此课程开设得极好。
学校培养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现在有少部分在校大学生,不会洗衣服。记得几年前,小区一户人家的女儿考上大学,开学前,一次性网购了上百条内衣,日抛型。因她不会洗衣服,这确实令人惊讶。

一个人学历再高,早晚要成家,要面对一日三餐、柴米油盐、打扫房间、整理衣物等琐碎家务。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如果不会做饭,短期叫外卖或者去饭店就餐,可以理解,但时间久了,你不可能给孩子与丈夫(或者妻子)都不做一顿饭,天天外面就餐,家庭的烟火气息在哪里?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没吃过妈妈(或爸爸)做的一顿饭,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教育缺失。
家长应从孩子小时候抓起,督导孩子学着打扫房间,整理床铺,归置东西,学做饭菜,倾倒垃圾,清洗马桶。这些看着是生活小事,但却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孩子早早具备基本生活能力。不至于让孩子成为“懒人吃饼”中的那个懒汉。
小时候,记得大人教育孩子要勤劳,常说的口头语是“娃娃勤,爱死人,娃娃懒,没人管。”耳熟能详的反面教材是“懒人吃饼”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人叫兰东,十分懒惰。一天,妻子回娘家小住几天,临行前,给他烙了个大饼,用绳穿饼,挂在他脖子上。结果妻子返家,兰东已气绝身亡。”兰东脖子上的饼还在,原因是他实在太懒了,只吃了嘴够得着的地方,其他地方未吃,懒得转动。故事听起来似乎有夸张成分,但却说明一个道理:人从小要养成勤劳习惯,不可懒惰。极度懒惰会丧命。

举个例子,像更换纸篓上的垃圾袋这等小事,有人真不会做。之前,我就职的企业,一次招聘,新入职一位大学生,我亲眼所见,她不会更换办公室纸篓的垃圾袋,从未干过,也未曾留意观察别人如何更换。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家长督促做,我想,换垃圾袋此等小事并非难事,是分分钟就能学会的。家是修行的道场,家务人人要会做,轮流或分头来干,乐趣多多。家里井井有条,福气自来。
网上时常有报道,有些学生在外租住房间,地板堆满各种生活垃圾,房东进去,没有落脚之处。这说明这些孩子不具备扫一屋的能力。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清楚记得,我上小学时,开设有劳作课,学习电线怎么接头,如何用剥线钳剥除外面的胶皮,如何搭接,如何缠绝缘胶布。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一遍,印象深刻,终生难忘。还有,手工课上,快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老师指导同学们一起做彩纸花,因为跳舞时,同学手中每人都要拿两朵大红花。老师教我们如何折纸,裁成等大的长方形纸片,然后每沓四张,连续正反等距折叠。折好后,中点位用毛线绳扎紧,两端用剪刀剪成半圆形,或者山尖状,然后分层翻起,稍作整理,即做成一朵漂亮纸花。现在回想劳作课上做纸花的情景,依然觉得动手操作,快乐无比。

再回到这张成绩表上,学校培养人才,家事课程,很有必要开设。学校教育尽可能全面,让学生能力全面。真正优秀的学生,绝不会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家务上低能,严重偏科,一塌糊涂。
人的一生,就是积极进取、不断学习的过程,永无止境,多方兼修。学生阶段努力上进,进入职场争当业务精英,在家里做家务也要过关。会生活的人,做家务娴熟。驾驭生活,心态阳光,处处放彩。
改变从一点一滴做起,向善向好,向光向暖。不在家务上犯怵,不在炊事上怯场。只要想改变,当下不为晚。

作者简介
王文琴,韩城作协会员。系《现代作家文学》签约作家、副主编。用文字记录生活。已发表散文、诗歌、短篇小说、专业类文章四百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