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母亲八十六大寿
再听母亲的言传身教

前几天,我们全家十多人齐聚在王峰山里的小院,一起回家给母亲祝福86岁生日。走进大门,只见院子里浓密的紫藤花架像一把草绿色的巨伞,把初夏强烈的太阳光遮得严严实实,院子里凉风习习,母亲收拾的干净利落,满含笑意地等着大家的归来。母亲亲手种植的李子树像一串串绿色的冰糖葫芦在枝头晃动,墙外高台上火红的石榴花密密麻麻挂满枝头,麦黄色的杏儿藏在绿叶间若隐若现,像是在和大家捉迷藏。兄弟姐妹们叽叽喳喳回忆着小时候的趣事,多么希望时光还停留在原地等着我们,然而不知不觉间母亲头上的青丝已全变白发,腰身不再挺拔。

从我记事起,母亲苗条的身材总是穿着合身的月白色罩衫,走起路来乌黑油亮的辫子在腰间左右晃动,腰板挺直,脚下生风。她自幼家境贫寒,没有上过一天学,只在五十年代上过村里夜校的扫盲班,但由于学习认真用功,逐渐地认识了许多日常用字并养成读书看报的好习惯。

母亲年轻时心灵手巧,说话做事井井有条,织布纺线样样在行,村子里婚丧嫁娶总是邀请她做针线活,小伙伴们都羡慕我有一个热心肠的母亲。然而,我小时候打心眼里却有几分怕她,因为母亲对我们兄妹几人要求非常严格,总是在不断地督促学习或劳动,用韩城方言说就是“搁下耙儿拿扫帚”,不让人有片刻的空闲工夫。从而教会了我们长大后立足于社会的基本技能。

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从记事起,大约4、5岁吧,母亲就教我生火煮饭,去地里挖野菜、拾柴火和钉纽扣等家务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到了上学的年龄,一旦放假就带我到地里参加劳动,锄草、拾麦穗和撒化肥等农活样样都要学会。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年暑假期间摘花椒,火辣辣的太阳晒得我小脸通红,汗流浃背,母亲趁机教育我:“人不想进行体力劳动,就要脑力劳动”。于是我到学校学习起来非常勤奋,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到现在,我依然坚持每天写文章、画画,不虚度每一寸光阴,就是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

做事有计划,未雨绸缪。母亲种地、干家务是一把好手,总告诉我们:“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辈穷”。母亲把地里花椒树当做孩子精心呵护,那棵树该施肥修剪,那里该补苗,总是做到心中有数,我家地里的收成总是村里最好的一户。家里平日养头猪,放学后别的小朋友都在玩耍,她却安排我去给猪拔草、拣树叶,开学前卖掉肥猪给我做学费。为了节省早晨做饭时间,母亲会巧妙地利用晚上炭火的余温煮一锅稀饭,我经常在睡梦中醒来,满屋都是饭香。早晨起来先舀一碗稀饭先晾着,等洗漱完毕,一口气喝完稀饭背着馍去上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我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等其他同学来时,我早已把学过的课文背的滚瓜烂熟了。

勤俭持家,心灵手巧。她说:“吃饭穿衣量家当。衣服没有好人穿,总有好人看”。所以从小到大,全家身上的衣服哪怕是布丁摞布丁也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她会把我穿旧的衣服拆了翻过来,重新缝起来,又像新的一样。把穿烂了鞋帮的塑料底鞋剪去鞋帮,再把自己缝制的新鞋帮缝上,和新买的鞋一模一样,我美滋滋的穿上去上学,可因为鞋底磨损严重,脚下打滑摔倒,母亲知道后,就把钢锯条烧红在鞋底上烙出菱形花纹防滑,她总是在有限的条件下,能想出办法让我们穿的舒服漂亮,做到物尽其用。在母亲的影响下,养成了我生活中注意仪容仪表、量力而行和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乐于助人,善于学习。“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也是母亲挂在嘴边的话,村子里不管谁家需要帮忙,母亲总是欣然前往,我往往放学回家家里总是铁将军把门。有一次,村里有户人家的妇女生小孩,因为离医院太远怕来不及,匆匆忙忙来叫母亲,母亲连忙赶过去,临危不惧地指挥家里人烧热水,用火烧过的剪刀剪了脐带,顺利接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原来,母亲的表姐是个农村的接生婆,偶尔叫母亲去帮忙接生,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久而久之就学会了接生。母亲还自学养蚕、抽丝,用纺车纺成丝线,给我鞋子上绣的花朵、小动物栩栩如生,引得村子里的人来求花样、借丝线,母亲总是热情相助,来者不拒。从而也培养了我助人为乐和做针线活的爱好。

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的母亲,仍然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手里的活永远不停歇。虽然因为腿脚不便,活动半径仅限于自家的小院,但她依然每天不停地拆了旧衣服,亲手缝制手工坐垫,分享给左邻右舍和亲戚,春天来了在院子种上植豆角、茄子、辣椒等蔬菜,处处充满生机。

记得乔治•赫伯特曾说过: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老师。而我的母亲就是一个最好的老师,她身上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是我们学习和教育子女的榜样,她的言传身教是我们享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源泉。非常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祝她老人家永远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樊春亮,女,1970年出生于陕西韩城,爱好文学和韩城当地民俗文化,先后在《韩城文学》、《渭南网》、《都市头条》等公众号发表文章5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