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5日的“端午”假期,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再次吸引了众多游客们的目光。
这里的草草木木,房房舍舍,湾湾水水,仿佛来自千百年前的“古村落”;水湾中高擎着的“战鼓”,又仿佛把人带进了屯垦戍边的“古兵营”。极目远眺,眼窝内层层叠满的,是“看得见的山水”,内心里腾腾泛起的,是“留得住的乡愁”……与千百年来盛行华夏大地的“端午”节,形成了遥相辉映的文化景观。
喻屯镇大李庄“乡村振兴”示范区,现已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在整个济宁地区,“乡村振兴”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你追我赶,而大李庄“乡村振兴”示范区,之所以能够进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序列,足以证明,喻屯镇党委政府,对“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解读之深,用功之切,谋划之远!
他们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紧抓大李庄列入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村,以及山东省第二批美丽村居创建的重大机遇,在一期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及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景点的基础上,按照“环境美、产业活、党建强、文化厚、乡风正、生活优”的总体要求,不断充实内容,丰富内涵,拓展外延!
大李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于2018年下半年建成,以济宁第二名的成绩晋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整个片区包括5个村,喻屯镇所在的大李庄村,是整个片区的核心村,建成了由“金山湖、银山湾、祈福双鼓、灯火渔家、村史馆、渔家记忆馆、军屯文化馆”等众多景点立体交错的综合景观,成为喻屯镇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
走近以廉政文化为主体的廉政长廊,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千古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字样,赫然入目。熟诵此文的墨客游侠,正可乘游兴之盛,低吟浅唱几句抑扬顿挫的下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再往前,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阔水,水面约35亩,可以植藕,养鱼,观赏。早在80年代村庄规划时,由于村庄地处滨湖涝洼地区,村民为抬高宅基地,取土而成,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魂,喻屯镇党委政府践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能量守恒定律,为此水取名为“金山湖”。
大李庄村分为南北两个庄台。为进一步盘活大李庄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拓展美丽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留住前来休闲的观光游客,结合第二批省级美丽村居建设,利用住建系统的省级奖补资金,喻屯镇党委政府承势而上,果断决策,新建了“金山湖”后的垂钓园和四合院,为游客提供休闲餐饮服务。目的明确,就是让每一位来此休闲观光的客人,“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大李庄村的这处四合院,总建筑面积约700㎡,有6个包厢,外加一个200㎡的大厅,能容纳200人同时就餐,是专门为中小型旅游团队量身打造的。
大李庄村“乡村振兴”的灵魂,由“村史馆、渔猎文化记忆馆、军屯文化馆”构成,透过这三处馆所,便可穿越历史的风云,与千百年前生于斯耕于斯繁衍于斯的先人祖辈们,来一次酣畅淋漓的际会与对话。通过这不同寻常的“际会与对话”,我们似乎可以搭乘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作别足有千百年的老家,去触摸种族的根脉,去倾听先祖的召唤……
那里,似乎依然挺立着先祖们斗寒煮雪的火把,依然飘荡着先祖们为捍卫家国尊严,而架起引燃的战鼓狼烟……那是家国的根,是民族的魂,是一个民族从可歌可泣到顶天立地的尊严……守着这份沉甸甸的遗产,作为后辈的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既知道了从何处而来,必当思到何处而去?!
在“三处馆所”的西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河流穿村而过,水面宽而宁静,如铺展的翡翠,又似处子的彩裙。桥头正南侧水面中央,一架直径2.6m的大鼓,映在眼前,这就是“祈福双鼓”。“鼓”的双面各有一字,北面是“鼛(gao)”字,只用于鼓名,古代寓意出击迎军,振奋军势;南面是“贲(ben)”字,意为庆祝胜利,丰收!
第一场馆是村史馆。此馆按照游客服务中心的标准建设,同时兼顾村史,一室两用。两边陈列的是近现代老物件,墙上是喻屯全镇的乡村旅游规划图,右上角是大李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沿老运河向南,有鹿鸣岛、喻兴地热公园。中间有喻屯镇历史最为久远的亢父古城遗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距今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西边是华拳发源地蔡桁村。华拳创始人蔡桂琴是蔡桁人,非正史记载:蔡氏曾与武术名家霍元甲一起,上台打过俄国大力士。其子蔡龙云出生于蔡桁,曾当过孙中山先生的保镖,编写过《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后陪伴功夫大师李小龙一生。
蔡龙云生活在南方,受过毛主席接见,因水土原因,与主席请辞回到上海,在上海体育学院副院长位置上退休,2015年逝世于上海。后有本族兄弟蔡大举,在老家举办武校,发扬光大华拳文化。
再往南,便是江北最大的稻虾共生基地(3500亩),最南部就是大周村的惠生种苗基地。
第二场馆是渔猎文化记忆馆。馆内陈列着鸡豆米、菱角、莲子、咸鱼、麻鸭蛋等鱼副产品,前面是延续到现今,依然还在使用的渔网、虾笼、地笼等渔猎工具。
出来渔猎文化馆,便可看到一个叫“三鱼同首”的木雕标志,由三条鱼身、一个鱼头构成。老子《道德经》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而鱼的繁殖能力极强,象征着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表达了先祖对种族的祈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通过竹林漫道,来到军屯文化馆。首先看到的是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沙盘,里面有6个村:脚下所在的是大李庄村;南边分别是王军庄村,郑庄村;西边有邵楼村,胡屯村;还有一个回迁安置已经上房的滨湖小镇,也就是原来的安兴集村。中间还有王楼煤矿塌陷地治理项目:喻兴地热公园,星瀚农业流转的大李庄、王军庄,泱泱800亩的良田沃土间,落霞与孤鹜齐飞,南水梨与稻虾共生,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宽阔的墙面上,是明代以来的军屯史。古代军屯,就相当于现代部队农场后勤基地,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脚下是老京杭运河水道模型,从北京涿郡到杭州余杭。北边墙面上的地图,是明清军屯分布图,此图是喻屯镇党委政府派遣专人,从济宁市政协档案馆里找到的真迹。
从图上看,军屯分布以老运河为主线,明清时期,山东有临清卫和济宁卫,聊城东昌府区,也多次派员前来交流沟通。通过交流沟通,基本可以确定,就风土人情而言,从北边的东平湖、安山湖,到汶上的南望湖、蜀山湖、马踏湖,再到安居的马场湖,直至喻屯周边南四湖流域的微山湖、南阳湖、昭阳湖、独山湖,风土人情你中有我,家长里短大略一致……如果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视角,来俯瞰整个济宁的水脉人文,则不难发现,济宁人骨子里所流贯着的钟灵毓秀与剽悍雄风,均来自于水,来自于奔流不息的古运河!
走进喻屯镇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花不多的时间,似乎就完成了从当下,到2000多年前秦皇汉武时期的穿越,先前只能在书本文册中,方可一睹的唐宗宋祖,却活生生如在眼前……
至少,“乡村振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死书活读”?什么是“古书今读”?苍茫浩瀚的历史风云,为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几多英雄?成就了几多好汉……而这些“英雄”,这些“好汉”,他们恰恰是华夏的根,是民族的魂……只不过在生生不息的历史画卷中,他们站在前面,我们走在后面!
6月3-5日的“端午”3天假期,无论哪一天走进济宁市任城区喻屯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都能感受不一样的“端午”,记住不一样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