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王贞民原载:故乡万荣
一日,申中善同志造访寒舍,一进门就笑呵呵地说:“来麻烦你了,麻烦你了!”我一愣,立马迎上前去:“有啥麻烦的?”——噢,中善先生拿来他厚厚一沓学术论文,让我代写序言一篇。我,顿觉两手无措,一时语塞。我倒不嫌“麻烦”,而是我无能力应对这样的“麻烦”。中善先生是我敬佩的学者,做人又谦虚低调,人文修养皆出我之右,他太高抬我了,岂知我之才疏学浅!交谈之间先生尽是谦逊之词,质朴儒雅,微笑如佛,沉稳随和,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朋友之托,尚难推辞,硬着头皮,暂收存了申先生的“文稿”。好在,这也是我向申老师领教学习的大好时机,万万不能错过!
他的“打破砂锅璺到底”字斟句酌旁征博引一丝不苟做学问的较真精神感动了我。正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上万言岂是一日之功。“书稿”目录三十有四,洋洋洒洒近十万言,勾划圈点眉批旁注,引经据典探微索隐……我边学习边赞叹:“难得的做学问者,难得的求教机遇,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含金量極高的学术论文,言出皆有据,一字值千金。对每首诗文中的“问题字句”纠错辨伪,拨冗考证使之归真返璞,谈何容易,难以想像其中要饱含着申先生多少心血和汗水!
申中善先生带着“问题”读古诗词,源于对子孙后代负责的一种社会担当和责任感。多年以前,他辅导自己孙子学习古典诗词时,竟然发现学生的教课书上也存在着错误,倘若不去纠错,以讹传讹,贻误子弟,罪莫大焉!从此,他便较起真来,凭着他从小就喜爱唐诗宋词的功底和一股子“碰到南墙不回头”的执着精神,一定要尽己所能发现和纠正古诗词中谬误的“字句”,毅然扛起这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任。
《诗海探真》一文道出申先生“探真”的初衷和原委。古典诗词是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必须原原本本传承下去!那为什么个别地方会出现错误?他归纳出“五种情形”(恕我省畧原文),应引起读者们及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错误的出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错不知错,有错不纠错,错而不认错,反讥别人错。中善同志,却理智地认识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晋三豕过河”错误的出现,不少文章在流传中确有鲁魚混淆的情况,所以他下定决心,“为了探寻诗人之原创,为了不让经典中明显违背常识的诗句继续流传,不但遗误子孙后代,而且也有损于中华诗词的光輝。必须对此类问题逐一进行认真分析、鉴别,以求最接近诗人原作为佳。”鉴于此,作者以充分的笔墨对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句中应以“桃”代“桂”的见解,经多年查证、思考,终究有了折服读者的结论。中善先生又对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句以“沙”代“河”的见解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並产生共鸣。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是申先生不惜一切代价,不遗余力地出版本书的价值所在,很有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使命!
锲而不舍,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的中善精神。本书收录了申中善先生对《‘琵琶行并序’初探》考证论文。您可知,作者为探究这篇文章中一些字句的真伪,文句排列逻辑关系的颠倒,耗费几多精力与时日?五年!什么,五年?是,五年!他遍访名人学者,查阅河东大小馆藏图书及资料,补苴罅漏反复推敲,易稿数十次,犹恐见“瑕疵”,时时扪心自问:纠正了旧错,万不能出现新错,错上加错。如此这般,一篇文章竟耗费了作者将近二千个日日夜夜!其中的酸甜苦辣还需要再费口舌吗!我曾多次在高中讲解过白居易的这首长篇叙事诗,从未发现其中的“问题”,而他——申中善同志,一名理科生却独具“火眼金睛”,发现面前的“美文”也有“不足”,而我却照本宣科地传承不息,相形之下,足见我之“拙劣”了!难怪中善同志能完成如此“成一家之言”的鸿著!有一句经典言论说得好:“前途向人才开放 ”,中善先生之谓也!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册,我们只消轻轻地打开它,便会坐收“渔翁之利”,试问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中善先生,对他研究的每一首古典诗词,都能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讲一番,都能讲出其中许多文句的出处和典故,他真是一部古典诗词的活字典!
中善先生视“诗海探真”为自己喜欢的事业。每日筆耕不辍,戴着老花镜还要写,满头白发了还在钻研……他不肯向困难低头,如爬上一座高山,勤奋得像蚂蚁一样。这是他的勤奋一生,对理想的追求!我无能也无颜对他的“文稿”指指点点,唯望早日付梓出版乃是最大的幸事!
贝多芬曾说过这样的话:“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中华诗词是一座无限广阔无比深厚的矿山,中善同志像一位贪婪的采矿者,在这座矿山中前行、开采、挖掘,以期他为我们中华诗词传承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二0二二年五月三十一日于运城学院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