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我的高考
作者:冀盐河
记得大约是在一九七七年的十月份,我在生产队的广播喇叭中听到了国家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已经中断了十年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终于又要恢复了!

听到这一消息后,我的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命运终于为我敞开了一扇希望之门,忐忑的是毕业已经将近三年了,以前学习的那点知识差不多都已经忘光了,对参加考试心里没有一点底气。
经过反复考虑,觉得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这次机会,咋样也得试一试,说啥得赌一把!

我立刻翻找出了那些被父母堆在墙角和垫在粮食口袋下面的读高中时的课本和作业本。作业本有的已经被父母当卷烟纸用了,好在课本还是基本齐全的。从此以后我就白天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晚上窝在家里就着一盏小小的煤油灯翻看那些课本和残存的作业本。课本上的习题作业本上没有的就试着再作一遍。因为高中学校离我们村比较远,再加上正是农忙季节不好请假,根本没办法到学校找老师请教辅导,所以只能靠着自己的记忆和钻研,能弄懂的就弄懂,实在记不起或弄不懂的就放弃。

大约十一月上旬公社召开了一个有关报名考试的说明会。会上要我们每人填写了一份报名表,交了五角钱的报名考试费和两张一寸免冠照片,另外又花二角五分钱买了一份考试复习大纲。
记得那年的考试是省里组织的,中专和大学分开考,报考中专的不能再考大学,报考大学的同样不能再考中专。大学考试又分为文理两科:文科考政治、语文、数学、史地;理科考政治、语文、数学、理化。我决定报考大学文科,因为我觉得自己比较喜欢文学。
历史地理我们初高中时根本没学习过,也没发过教材。我只得设法到正上高中的学生那儿借了两本教材突击翻看了一遍。
大约11月上旬准考证发下来了,规定的考试时间是12月的15号和16号两天。考试地点设在距离我们村十五六里路的另一个公社的一所中学。

考试那天我们凌晨五点钟起床,冒着寒风徒步二个多小时到达考试地点。上午第一场考政治,中午在考场内就着免费提供的白开水吃我们自己带去的玉米面窝头和咸萝卜块,下午再参加第二场的语文考试。第一天考完后我们徒步二个多小时回家休息,第二天一早再返回考场。第二天上午考的是数学,下午考的是历史和地理。
参加完考试的第二天我照常到生产队出工参加劳动。
考试过后大约十来天时间太长就开始填报志愿。考试后没有公布标准答案,也没有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考试分数,我们那纯粹就叫闭着眼睛“盲填”。记得我当时很无知也是很“勇敢”地在志愿表上填报了三个志愿:北京大学文学系、复旦大学文学系和南开大学文学系。
幸亏当时我还没无知到忘记在志愿表的最后一栏内写上“服从分配”四个字,不然当年就只能是名落孙山继续在农村那片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了。

作 者

插图选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