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镇“巧姐”
—— 奶奶的乡土艺术情结
栗志新
奶奶姓孟,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个那个年代很好听的名字——存姐。自小便天资聪慧,兰心蕙质,在针线手工等方面表现出心灵手巧、一触即悟的天赋。她对传统民俗手工艺品情有独钟、兴趣浓厚。什么面塑、剪纸、布艺、绘画等等,只要看一遍就能上手,而且有模有样,不甚逊色。成人成家后,尽管家境窘困、农活家务繁重,她依然乐此不疲,笃行不怠。没有文化,脚下厚重的文化沃土给她滋养了文化养分。没有老师,身边生动的生活实践和民俗文化氛围熏陶了她民间艺术的初心和特质。没有自己的工作室,没有材料,甚至连一张“干活”的桌子也没有,她就地取村,因陋就简,土炕上盘腿而坐,就是她创作的常态写照。全家十几口人的吃穿用度,她打理得井井有条。夏天的汗衫,冬天的絮棉“腰袄”,老汉们的大裆裤,数月娃娃们的刺绣虎头“圪兜”裤,她裁缝应手,件件得体。就连用各色废布头编织的坐垫也图案分外精美,惹人喜爱。家里缺粮欠食,但每餐必定用红漆小盘端上炕的酱菜小蝶也总是嫩淋淋、脆生生,五颜六色、花样繁多,让人垂涎。
每逢传统节日,每逢红白事宴,正是展示老人家技艺的好时机。清明节捏“寒燕儿”、端午节包粽子、画“符”、中元节捏“面人儿”、中秋节捏枣花大糕、过大年的各种吃食、各种窗花年画,还有红白事宴的各种民俗典仪用品,她都样样精通、信手拈来。自家的自不必说,友邻街坊、乡里乡亲,她都会帮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是最忙碌的时候。在历史文化名镇阳明堡,“巧姐”的名声不胫而走、家喻户晓。
奶奶最拿手的工艺品是面塑。面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清明节“寒燕儿”。这种小型面塑仅方寸大小,但小巧玲珑、活脱灵动,足显技艺功底。从和面醒面、揉面上碱,到造型捏作,再到蒸锅火候,着色打扮,老人家都要精准把握、一丝不苟。造型自然是最关键的环节。专业用具当然没有,只用一支竹签、几根茭芥芥,几颗黑豆就够了。一个小面团,在她的手指间一揉一搓一打滚儿,翻折切拉,娴熟得让人来不及看出什么门道步骤,眨眼间一个小造型就出来了。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瓜果蔬菜,还有文学人物,特征鲜明、一眼便识。捏好之后上火蒸,出锅后色亮漂白,形态更加固实,就开始着色。老人家也没什么好笔,一只孙辈们弃用的铁皮文具盒里摆放着几支孙辈们扔掉的几近秃头的毛笔,就是她的全部家当。颜料自然也是最廉价的,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或精勾细画,小造型个个跃然眼前、栩栩如生,活了起来。地上跑的跃跃欲动,天上飞的鹰击长空,水里游的鱼翔浅底,鲜花姹紫嫣红,果蔬鲜翠欲滴。小寒燕儿串在柔软的细柳条上,挂在房梁下,成为家徒四壁的寒舍里最夺眼的风景。孩子们围拢在寒燕儿边上,是最幸福的时刻.

奶奶最持久展示的工艺品是“窗花”。窗花是黄土高原民居装饰的一大特色。阳明堡一带过大年贴窗花非常精美,谁家的窗花制作精致考究,反映出主人家的精明讲究。窗花分两种,一是红色剪纸,一般贴在窗棂边框,一是蓝色绘画,一般贴在窗户正中和拐角处。进入腊月是剪画窗花最密集时期,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就着昏黄的灯光,老人家开始创作窗花。先用铅笔简单地勾勒出底图,红纸对折,咔嚓咔嚓,随着一片片碎纸屑落地,一对对剪纸窗花告成,灵动飘逸,惟妙惟肖。绘画窗花也得心应手,主色调是蓝色,少量的红黄配色。在裁白纸、蘸颜料当中,图案已成竹在胸,趴在炕头上刷刷几笔,淡雅清新、雍容华贵的花朵赫然入目。无论是剪纸,还是绘画,图案都是花草、龙凤、福寿如意,还有生活劳动场景之类,每一图都有一个吉祥的寓意。丹心承文脉、墨彩聚精神。过大年时红彤彤、花喷喷的窗花糊上窗,给萧瑟的寒冬增添了生机,带来了春光喜气,也给全家儿孙来年攒足了精神劲儿。这些窗花经寒暑风雨而不褪色,在破落的农家院子最显著的位置上,一年四季都是最抢眼的美术作品。

奶奶工艺品最大的“展会”是各种民俗典仪。古镇的三关五
村红白喜事,必定会有她的作品“展台”。娶媳妇聘闺女红事宴上的“盒子”,即女方送给男方的面塑礼品(装在食盒里),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面塑群,共有32个面塑花馍组成,其中全花圆形馍16个,塑造人和动物形状的16个。通常造型有:新娘和新郎坐像各一个,男女孩爬娃娃各一个,龙、凤、狮、虎、象、牛、鹿、鱼跃莲,蛇盘兔等动物造型9个,西瓜、石榴、佛手等多籽瓜果3个。“盒子”代表着对婚姻的良好祝愿,也展示着东家的排场,“巧姐”制作的“盒子”摆在彩棚下的桌子上,往往会引得人们一片喝彩。
办丧事白事宴上的祭席,也是一个工艺大展台。祭席的制式为代州古席的最高制式——六六席,即六大碗鸡鱼大肉,六小碗精致炒菜,六小碟整洁冷菜,六小碟时令水果,六小碟各色糕点,六小碟各样干果,共六六三十六样。此外,在冷菜和水果中间,还要摆六样面塑,造型为龙、虎、麒麟等,生动活泼、活灵活现。祭席制作考验的是综合工艺美术能力,“巧姐”制作祭席注重外观的华丽和美观,装盘后都要在上面装饰一些精细的雕花面花饰品,整桌席就是一台艺术盛宴。白事宴上,她做的席总是最吸人眼球,只要一摆上供桌,立马就引来一大群人围观。琳琅满目的大席让人眼花缭乱,啧啧称赞。白事宴上还有一个纸扎“展台”。跟当今装配式纸扎不一样,巧姐做纸扎从每一朵纸花,每一张小纸片,每一根龙骨都由她全程亲手制作。从花圈花匾等大路纸扎,到引路菩萨打道鬼、八洞神仙、女佣男仆,房院家具衣饰等造型纸扎,她都样样在行。丧仪上,全副纸扎摆在街巷庭院,寄托了后人的哀思,也显示了主人的气派。老人家为红白典仪制作各样工艺品是从来不收取报酬的,但却为她赢得了尊重和美誉。
奶奶多才多艺,她的作品地方文化特色浓郁,门类多、水平高,虽从没登上过大雅之堂,也谈不上什么成就,更没有获过奖,但金奖银奖都不如乡亲们的夸奖,金杯银杯都不如乡亲们的口碑,“巧姐”的称号就是对她最好的称赞。她是一位真正的雁门乡土民俗工艺美术大师。
作者是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文联主席 栗志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