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冰冷的宿舍火热的心。寺河学校中学部的一排窑洞是片上七个村子集资投劳新修的五米宽、六七米高、十多米深的大石窑。原来计划是准备好的学生教室,结果学生少,地方大,学校再没有地方安排教师的宿舍了,就把中学部的教师学生食宿和教室全部集在一块,放在了这里。我和刘如诚老师,两人都很年轻,安排一个宿舍办公。这窑洞夏天很宽敞,又很凉快,但是冬天就不行了。地方太大,没有供暖设备,就是靠烧柴火暖土炕,火熄灭炕冰凉。老大的办公室,炕上放两块被子两条毡,地上放两条办公桌椅,两个洗脸盆一把水壶,再什么也没有,这是我们的全部家当。室内空朗朗的,早晨起来地上脸盆里的水,全都冻成了冰坨坨。坐下办上一会儿公,浑身都会发抖,冻的人手脚发麻。为了廻避寒冷,我们的被窝不起盛,经常抹个洞钻进钻出。晚上锻炼身体发热了钻进被窝,早上逞热出窝,出门又爬山煅炼,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那里熬过了我一生最寒冷的两个冬季,然而我们的心是火热的。
我们浑身的细胞都是积极向上的,我们心中除了全力以赴的教学工作而外,都有一个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那就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去,考大学寻找自己光明前程和未来。那时候的城乡差距才刚刚拉开帷幕!迟到和早到对我来说,心里压力还不是很大。有一次,为了大胆的探索教学方法,我把延川高中毕业的教师子弟,推上学校的讲台,邀请全县"授课能手"现场教学,让学生感受延川最高学府及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校领导的表扬。平时,我们经常组织教研活动,举行异地教学观摩,到附近的中学彼此交流教学经验,受到全县关注和社会的好评。我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寺河学校也成了当时民办教师心中的向往。
10,最后一次报名参加高考。一九八一年,我才二十一虚岁。我和同室好友刘如诚说好,一同去乡教委报名参加高考。不料就在填写报考志愿的时候,他临时改变了主意,他要参加全市范围师范学校专门招收民办教师的中考升学考试。我想了想,这样也好,让他先去探路,我继续坚持高考,再给自己的大学梦留一次机会吧。
之后,我首先参加了高中应届毕业生的高考预选考试,顺利获取了社会青年参加正式高考的资格,然后,教育局统一在延川中学编班,组织全县考生突击培训准备应考。我变成了全县唯一的在职民办教师插班生,被列入了延川中学的考生名单。
我当时即是寺河中学初三班的班主任,又是他们的数理化授课全能教师,无论如何都无法脱身延川县中的受训备战,只好一边精心组织自已的学生积极参加全县的中考,一边竭尽全力应付自己人生的第五次高考冲剌。在面临中考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几乎昼夜不分连轴转,我用一周时间复习一门课程的速度,把初高中各六册课本中的重点难点重新整理了一遍,然后匆匆忙忙参加了第五次高考。尽管离高考成功的大门,仅仅差了一小步,未能如愿,但是经历过五年的磨炼,我再也不怕任何考试了。
那年刘如诚老师以全县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延安师范学校,兴高采烈离开了寺河学校民办教师的岗位。他的离开给我留下两种人生的思考。第一是我虽然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但是我帮助和挽救了几十位农村学生,顺利完成了他们的中学时代,给了他们人生关键时刻的良好教育和美好生活。我对自己行为没有丝毫的遗憾。第二是,当年是延安市师范招收民办教师专业班的第一年,与刘如诚当时掌握的知识量比,我对来年的中专考试,已经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八二年春,我申请了到延川县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指标,离开了寺河中学教学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