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记忆——难忘2000年作者:周永安
2000年高考前夕,突然禍从天降:我在江西赣州上学的儿子,晚上在人行道上行走,一辆农用三轮车从后面急驶而来。我儿子急忙推开身边的同学,他自己却被撞成重伤,尤其是脑部受伤严重,正在医院抢救。学校通知我速来赣州市人民医院。
当时我顾不上多想,立即安排了学校的工作,同女婿张晋栋急匆匆乘车前往。经过两天颠簸,我们来到赣州市人民医院脑外科。照顾孩子的老师和同学介绍了情况,我致谢后请他们回学校准备期末考试。
面对昏迷不醒的儿子,我心都碎了。看到脑外科经受车祸的病人,有的残疾,有的是植物人,我心中压着一块大石头,这孩子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张晋栋一再宽慰我,尽量往好处想。
我身体不好,全靠张晋栋一人忙前忙后,日夜守护。医生每天安排的液体数量多,还有的液体要避光,需要用黑布罩住。有的液体一小时只能滴二十多滴,真熬人。孩子有时高烧不退,还要到外边买冰块,敷在额头上。仅靠张晋栋一人日夜操劳根本不是办法。主治医师汤涛,建议我请一位护工。
正当我准备请护工时,接到家里的电话:刚放暑假的俆文贵老师,已动身同我弟弟前来赣州。那时,我万分喜悦,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文贵交往的经历点点滴滴浮现在脑际。
徐文贵大学毕业分配到铝厂中学,他比我早到铝厂,是我的同事,他小我十多岁,我俩是忘年交。他为人正直,有德行,对同志,对朋友重情义,把人品看得重。我刚到铝厂时,人地两生。买煤块,是他帮着借三轮车,又亲自帮我拉回。平时有事,他都热心帮助。由于他肯学习,爱研究,我俩常交流学生管理和教学体会,他总能给我以启示。他学识好,水平高,我写的东西,常请他帮着修改。他的灵魂深处,总是散发着令人感动的光辉。
徐文贵风尘仆仆来到医院,我喜出望外,眼睛湿润,激动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主治大夫汤涛和护士长都说:感谢上苍,给你送来了好朋友。这真是雪中送炭,真君子啊!文贵顾不上休息,他同医生交谈,了解孩子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我扫除愁云,给我吃定心丸。他带来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问候,又带来了厂教育处李春荣、孙健民两位领导每人帮助的壹万元现金,使我倍感温暖。
文贵来后,我们分成两班,轮流守护孩子。那时,孩子大小便还不能自理,他和张晋栋不怕脏,不时换洗床单,他们不嫌累。孩子清醒后,总是嗜睡,为了帮助孩子恢复脑力,他俩每天至少要有两小时和孩子谈话,给孩子讲故事,读文章,启发孩子回忆一些美好的情景。汤大夫贊扬说:话聊也是一种脑神经生长素。随着病情好转,液体渐渐减少。输完液,又要进高压氧舱,总是他和张晋栋陪着。每天凌晨五六点钟,在医生上班前,他俩还要轮换着扶着孩子在楼道锻炼。在医院十多天,他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在赣州医院,铝厂在南方冶院上学的同学,利用期末考试间隙,纷纷来医院看望。特别是我的学生郭卫霞,每天必来。她见我心情压抑,每次来都要带上我喜欢的水果,并尽力安慰我。我十分感谢学生们的情谊。
经过二十多天治疗,孩子病情大有好转。这时需要做康复治疗,但大医院各科室不好协调,我请求转到我们山西铝厂医院治疗。
在赣州火车站排队,好心的车站警察见孩子被人扶着,破例允许我们提前上车。火车到三门峡车站,下起了大雨,我的学生李英夫妇已雇了专车恭候多时。他俩安排我们吃了饭,一再叮咛司机,慢点开,安全把我们送回去,他俩乘公交车返回运城。
回到铝厂,学校不少男老师在我家等候。一贯热心助人的领导任振国,把孩子背上四楼。
到铝厂医院,原天平院长亲自安排孩子做高压氧,张剑英副院长指导制定康复治疗方案,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宅心仁厚,医术高超的中医科主任张克斌,既给孩子开中药调理,又从头部和腿上给孩子针灸,连续十多天辛苦,未收过一分钱。
在铝厂,教育处领导,学校领导和同事,大都分别到医院或家里看望和慰问,翟徐存,薛成全,司文生等同志还在医院陪过我们。由于各种医疗手段叠加,加之大家的帮助,孩子恢复得很好。
两个月后,我送孩子上学,先到医院感谢医生和护士,我和孩子给他们深深鞠躬。汤大夫说,那么重的伤,能恢复得这样好,没有后遗症,真是奇迹。
我在赣州五洲大酒店感谢有关领导,老师和当晚参与救治的同学。学生工作部李部长告我,肇事者是贫困地区农民,事故处理较麻烦,因为对方经济困难,恐难满足咱们的要求。我告诉李部长三点:一是感谢大家对我儿子的关心,帮助和救护。二是我虽不富裕,但有国家发工资,我不要赔偿。三是要求公安机关不要难为对方,让其接受教训就行。
我的意见出乎李部长和其他老师的意料,李部长给我倒了一杯酒,握住我的手说:我处理过好多事故,从未见过象你这样宽宏大量的人。难怪孩子恢复这样好,这是你们积德行善的结果。
弹指一挥间,二十多年过去,但2000年大家对我们的帮助,对我儿子的恩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道彩虹,是我全家人心中的一颗钻戒。无论岁月的洪流如何洗涤冲刷,我们永志不忘。我常告诉家人,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陪我们走过困苦的人,都是我们人生中的贵人,我们要珍惜这份深情,常记别人的好,修炼自己的心,把这份大爱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