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芒种回乡长见识

昨日,上午三位英雄神舟十四号飞天去,下午我与夫人自驾车辆回故乡,和村中几任党支部书记交流回忆,分析探索。80多岁的老书记雄风犹在,66岁卸任书记仍信心满满,50来岁新书记提级转型急不可待。和复员回乡四十年的同村战友交谈到深夜,通过这位30多年资深苹果到樱桃果农,了解到一些情况。
今日是农历节气的“芒种”,翻出前年芒种所写小文,小有修改,算作交流。

古人讲“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宁。中国的古人们对天候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当属中华5000年灿烂文化一部分。如果说气更多是观天,从风雨雷电阴晴圆缺大小明暗变化中,观察认识思考总结,如同现今的大气环流与卫星云图一般。那讲候更多是看地,从庄稼与百草万木的生长过程来认识世界,总结归纳梳理传世,方有我们看到的各类种植栽培的经典之作。这三候则是从鸟的成长、鸣叫与噤声来確定节气。真是一年二十四节气,芒种三鸟声来定。成长之声,催收之声,暂不发声。路上行人急奔声,田中黄浪喜农家。

农人讲“芒种”有三夏。在老家陕西关中一带,这时候是最忙的季节。
夏收。农民去年播种的小麦大麦和油菜,陆续收获。尽管在全国小麦产量占比约四分之一,但在八百里秦川,则是一年口粮的全部或者大半。农人们此时讲“龙口夺食”,颗粒归仓。讲4点多上工,天凉好干活,晚上干扰少能出活。反正是17、8小时完全正常。现在是机收为主,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还田可能是一次完成。粮食装袋或筛出,只留晾晒入仓,万事大吉。过去要缴公购粮,现在免了农业税,直接把小麦送粮站,到时取面粉,省去家中保管环节。过去到这时,大多人家等面做饭,望眼欲穿。主妇们想尽最后的办法,扫干净瓷瓮里那点陈粮底子,倒出了沾在瓦罐中和面袋里些许面粉,保证家人劳动,换回救急的口粮。条件好的生产队,可以统一炸一顿油糕,按每人5一10个分配,人们高兴劲超过春节。在我17年农村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只有过2次。那似现在大人小孩对夏收泰然处之,行若无事。想想蹲下或者猫腰,挥镰割麦的闷热辛苦,看看那3、400米的地长,真是熬煎。稍微一慢,别人把你拉下了,越干劲头越小,今天任务完不成,挣不上高工分。没有时间擦汗,没有手帕擦汗,光脚穿着烂鞋,没有顾过扎脚。成熟的麦芒、麦叶,扎一下胳膊、腿上,权当搔痒。
光胳膊半截裤抱麦从未顾忌有什么扎不扎身上的想法。只有在场上碾麦时打秸叉的喊叫声,装麦子入麻袋的流动声,才会让人感到陶醉。或者晚上扛个被子,睡在麦垛上,望着月亮星星,难得的凉风吹过,没有幻想,但存惬意。绝对不是坐在教室,读1973年夏季《陕西日报》延河文艺副刊发表的文章段落,“树枝头,算黄算割声声脆,村当中队里正开动员会。抬头望,来了青年突击队”……。相当于南方进入“双抢”季节,早上一片黄,中午一片白,晚上一片绿。完成了收早稻,放水犁田和中稻插秧。

想起老伴过去讲什么是幸福:在地里割麦时,偶尔站起来,伸一下酸痛的腰,看到路边马路上,骑着自行车,穿着的确凉,衣服随风飘动的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我们村,芒种有另外的含义。经管一年的樱桃树,这一个来月采摘销售,收成己经基本确定。有对自己更换新品种后,头年卖个上好价,得意非常的。有对坚持管老树,果子不少,收入下降后悔不己的。还有对加强引导管理后,价格反弹,前低后高喜出望外的。尤其是收购销售商扩大到12个省区以上,特别是辽宁等地客商大量到来,使后期价格一路走高。原来重庆客商一家独大,操纵市场情况不复存在,竞价局面正在形成,真是好事。过了芒种,樱桃人家将进入下一年份了。

夏种。这也是当前重头戏之一。要想全年收成好,夏种方有秋收丰,是春种的重要补充。在关中此时主要是复种,间作套种,晚玉米及秋冬菜是主要品种。至于如何整好土地,选准籽种,育好苗子,则有讲究。
夏管。是确保春秋粮食与经济作物丰产丰收的关键。如果说夏收讲男女老少齐上阵,颗粒入仓是目标,而麦在种秋在管则是农民的经验;三分种七分管则是对管理的强调。棉花七步整枝一步不能少,玉米起垄栽培防虫保墒很关键,豆类的间苗定植不能马虎,苹果葡萄从幼果到商品果距离万里……。

农村生活给我底色,生产实践强我成色,父母教育铸我本色。生产队、大队到公社干部的经历,对过去的“三农”有些了解,但对新时代的情况知之太少了。34度高温,只好写点过去,算是退休后,收起锋芒,绝不迷茫,播下理想种子,收获未来美好!


《作者简介》
李建印,陕西澄城县人。1957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1976年2月入伍,服役41年多。经军队初、中、高级培训及国外留学,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经基层部队带兵训练,后在兰州军区机关工作至退休。少将军衔。长于战备、训练、装备、管理工作,文字新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