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家风采
痴情晋唐 书能载心
——有感于李炳筑的书法艺术
作者/胡碧波
在青海书法界,青年书法家李炳筑可谓“谁人不识君”。这与他近年来在书法创作上所取得的喜人成绩分不开,故备受书坛同仁的肯定和赏识。

李炳筑,甘肃天水人,1971年生。青海书协副主席。获七届楹联展优秀作品、首届册页展三等奖。入展三届兰亭奖,九、十、十一、十二届国展等。
李炳筑生于素有“陇上江南”之誉的甘肃天水,现生活工作于素有“西海锁钥”之称的青海西宁。他自幼汲取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乳汁,后又吸收了黄河流域浓郁的民族文化养分,不断壮实自己的内在修为,使得书法创作有了质的飞跃。在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其草书、行书分别入展上海展区和广西展区,也是两个展区青海省唯一入展的作者,今年又入展第十一届国展,并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展中获奖,是青海近年来活跃于书坛的佼佼者之一。
李炳筑初学书法,没有书家的指导,更没有名家的点拨。让他沾沾自喜的是每逢春节,村子里的父老乡亲央求他书写春联,他乐得像小孩穿新衣,有种等不及的感觉和盼头。乡亲们将红艳艳的纸铺开,李炳筑欣然握笔,自如书写,偶尔还替村民撰写不太对仗的春联。当每副春联张贴在左邻右舍的门框上时,他很兴奋也很骄傲,自己的“作品”能够让村子里春意浓浓,这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每当长者评头论足,他不骄不躁,虚心聆听。当人们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时,用他的话说:“这种非物质的奖励看似无形,但却又无处不在,它让人得到的是对于秀才和才子的尊敬,也有后起之秀的崇拜。虽然仅是一种虚荣,但正是这种无形却又无处不在的虚荣,使得书法由爱好升华成了创作,这是一种质的变化。”
书法对于李炳筑而言,由最初的爱好到创作,经历了多年的大量临帖阶段。他曾专攻临习颜真卿《争座位帖》,一临就是六年有余。颜真卿的那种刚烈之气,李炳筑竟然临习得惟妙惟肖,大段文字也能脱口而出,至今仍然受用。最终使李炳筑出成绩的莫过于对张旭《古诗四帖》的临习,188字临了三个月。他开始进行创作,一幅动静交错的草书作品跃然纸上,入展了第九届国展。后来他又临习孙过庭《书谱》,笔笔规范,极具法度,在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中荣获三等奖。李炳筑认为,这些成绩的取得或许有点侥幸,但正是基于此,让他的学习范围逐渐扩大,上承晋唐,下至宋元明清。
晋唐书法的回归是书法的社会觉醒和文化内在力量的复苏,然而回归晋唐书法并非简单复制,其实质在于回归法度,回归在法度之中求美、求自由、求和谐的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李炳筑痴情晋唐书法,取法唐人张旭、颜真卿、孙过庭,上溯魏晋,精研“二王”。其书艺内守精妙法度,外示正大气象,形成了坚质浩气、浑博灵逸的独特书风。他说,书法是他心灵中的依附,靠着它是种幸福。
书法家的作品风格取决于自身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及学识修养。在书法创作进取的同时,李炳筑没有放松对自身文化素养的修为。他深知面对博大精深的书法传统,单靠技巧的训练是不够的,于是他潜心大量读书、读帖,尤其不断深入学习古典诗词,经常请教于当地诗词界名流,所作诗文常与诗词研究颇深的好友交流,受益匪浅。李炳筑所作七言律诗《夜过兰州》在今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日中友好自咏诗书交流会主办的第26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展中入展,从而印证了李炳筑能够娴熟自作诗书的功力。这在当代青年书家中是不多见的。
李炳筑对书法艺术的钟情,超乎忘我的境界,他不追求功利,游离于书法其间,乐此不疲。他对书法的虔诚与敬畏,中国书协理事、青海省书协常务副主席陈治元先生对李炳筑有这样的评价:“炳筑长期驻足于古代经典,熏染发掘,寻找激发灵感的信息,辅之以本人才情的振臂挥洒,这就是炳筑的过人之处。”正值创作的旺季,李炳筑凭着执着与勤奋、日益丰富的阅历,如再加上学养、品德的不断积淀,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他更大的成就。
作品欣赏







胡碧波,甘肃西和人,现居天水,天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有小说、散文、文艺评论作品散见于报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