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奉生老师多篇散文入选人教版阅读教材及
北京、辽宁、陕西、甘肃、山西等多地中学考试试题
2021-2022学年度高中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替母亲老去
陈奉生
2019年第一场雪后,93岁的母亲,因心衰住进了区医院的内科病房。躺在心电图床上的母亲,干瘪的乳房,像两只空而皱的布袋,袒露的胸脯,瘦骨嶙峋,她那衰老的样子让我揪心。
自从父亲去世后,每年冬天一到,我们都要把母亲接进城里过冬。每次从老家走,母亲都要在院子里这里瞧瞧,那里转转,眼里满含不舍。母亲托付给老婶家的小狗“途途”,知道母亲要走了,用舌头舔母亲的手,用嘴咬咬母亲的裤脚。汽车开动了,“途途”跟着汽车跑出好远,我从后视镜里,看到母亲一边回头,一边抹眼泪。
母亲每天都坚持到我家楼下的街心公园里,散散步,聊聊天。有时蹒跚着一双小脚,跟在跳广场舞的队伍后面,认真地学着,笨拙的动作,逗得周围的老人们笑声不止。母亲常把从小区里捡来的度报纸、旧纸箱,连同我写完字的毛边纸,一起叠得整整齐齐,码放在楼下的车库旁。我劝母亲多次,不要捡了,车多,危险,她却依然如故。攒够一摞,她把小区里的一个五十多岁聋哑女人领来,一分钱不要地给了她,聋哑女人跟母亲比划着。过些时日,聋哑女人给母亲做了一块坐垫,俩人又是好一阵比划。她们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给彼此添一丝温暖。
为了给母亲排遣孤独和寂寞,我把车库装修成一个小工作室,托人找了一麻袋花生,在我看书、写字时,让母亲剥花生消磨时光。仅仅十几天的光景,一袋花生就被母亲剥完了。有一天,我对母亲说,妈,我教你写字吧。母亲稍微迟疑了一下,继而,眼里闪现出一种兴奋和惊喜的光光,说,写字?好啊,就怕学不会。我说,学得会,您聪明着呢。我让地握好毛笔,颤巍巍地蘸上墨水,先教母亲写阿拉伯数字。我用儿歌形式,边写边念叨着,1像铅笔直又长,2像鸭子水中游……一个星期之后,开始教她写横竖撇捺,然后过渡到写简单汉字,比如上、下、日、月等字。母亲看着自己写的字,虽七扭八歪的,但很得意,很开心。
母亲名叫郭明兰,这三个字跟随了母亲一生,是与母亲血肉相连的汉字。母亲辛苦一辈子,心里装着父亲和我们六个儿女,惟独没有她自己。我专门用半天的时间,教她写自己的名字,我想让她能认得自己的名字,写好自己的名字,让母亲在她生命的黄昏,真正地认识和关注自己一回。有一天,我下班回家,轻轻地推开工作室的门,母亲坐在桌前,夕阳晚照,落日余晖洒在写满字的纸上,那歪歪斜斜的“上、中、下”等字中间,竟然写着“郭明兰”三个字,那时,那刻,我心头一热,鼻子酸酸的……
2016年深秋的傍晚,我回到工作室,母亲不在。我到小公园里找她,没有找到。公园里的梧桐树叶已经泛黄,树杈间垂满了带刺的小铃铛。就要飘零的落叶,仿佛禁不住西坠的落日,瞬间滑落下去。天边也收起最后一束阳光,天慢慢地黑了,窗口里的灯一个接一个的地亮了。母亲去哪了?我焦急万分。爱人回来了,大姐也来了,我们找遍了小区的犄角旮旯,也没找到。那天是阴历9月14日,一轮满月从楼群中爬上半空,50多年前母亲就是在这轮满月的银辉里生下了我,可在我生日的那天,我却把母亲给丢了。焦急之中,手机突然响了。电话是学校门卫打来的,他告诉我你的老母亲在门卫室呢。我和爱人驱车来到校门卫。我走到母亲身边,一把抱住她,母亲像犯了错的孩子,把头埋在我的胸前。母亲说,今天是你生日,想去找你,结果迷路了,真是老糊涂了,连家都找不到了。我和爱人带着大姐和母亲,来到小区旁的小面馆,要了几碗面和三个小菜。我瞧着低头吃面的母亲,苍老消瘦,卑微如小草,心底不禁涌动着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愫:“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周极!”
现在,母亲就躺在病床上,她跟我说,想回老家去。我说,您安心治病,病好了,天暖了,我们就回去。老家的小院里有两棵父亲去世时裁下的银杏树,一棵在几年前生虫害死了,另外一棵已高过屋檐,亭亭如盖。银杏树叶,从淡绿变成碧绿、从浅黄变成金黄,那都是她想念儿女的颜色。
从医院开车回家,收音机里正在播放黄绮珊的《灯塔》:“海浪不停整夜吟唱/孤独陪着我守望/忐忑徘徊执着等待/我要穿越过这海/灯塔的光就在彼岸/那屹立不变的爱。”
一轮圆月升到半空,我知道我正踏着母亲的衰老而衰老,岁月无法替我拾起满地的月光,就像我无法替母亲老去。城后冶山上的佛塔仙灯慈悲地亮着,我双手合十,泪,早已潸然。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插叙的手法叙写了母亲生病住院前在我家的一些生活片段,表现了我对母亲衰老的心疼和无奈之情。
B.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如母亲躺在病床上的情况和母亲在公园散步等是略写,教母亲写名字和寻找母亲是详写。
C.文章引用古诗句和《灯塔》里的歌词,既表现了我对母亲抚养我长大成人的感激和母亲衰老了而自己无法尽孝的痛苦。
D.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感人,“落日余晖”“飘零的落叶”“满月的银辉”等多处景物描写使文章富有诗意美。
2.文章是如何塑造母亲这一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无法替母亲老去”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参考答案:
1.C
2.文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塑造母亲的形象。
(1)正面描写:①外貌描写,如“干瘪的乳房,像两只空而皱的布袋,祖露的胸脯,瘦骨嶙峋”表现了母亲的衰老。
②动作描写,如对母亲把捡来废报纸、旧纸箱,连同我写完字的毛边纸一起送给聋哑女人,母亲和聋哑女人互相比划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善良。
③神态描写,如“眼里闪现出一种兴奋和惊喜的亮光”。
④语言描写,如“今天是你生日,想去找你,结果迷路了,真是老糊涂了,连家都找不到了”,表现母亲的衰老和对我满满的爱。
(2)侧面烘托:①母亲进城过冬,临走时小狗“途途”对母亲的不舍,从侧面表现出母亲对自家小院的喜爱和留恋。②环境烘托:“夕阳晚照,落日余晖正洒在写满字的纸上”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母亲学写字时的认真和内心的宁静。
3.①题目“无法替母亲老去”饱含作者对母亲的牵挂和对母亲逐渐老去的心疼和无奈,这是文章的情感线索。②文章围绕这一情感线索叙写了母亲生病住院我感到心疼、我们接母亲进城过冬、我为了安全劝母亲不要捡废纸箱旧报纸、教母亲写字和写自己的名字、生日那天寻找丢失的母亲等事件。③文章直接以我无法替母亲老去而潸然泪下结尾,卒章显志,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C.“母亲衰老了而自己无法尽孝的痛苦”错误。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把母亲接来照顾她,带她看病,对母亲很孝顺,都是尽孝的表现。“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为想报爹妈大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表达作者对母亲苍老的无奈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的能力。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作答时,先找出文中相关语句,再紧扣母亲的形象特征加以分析即可。
本文就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来塑造母亲这一形象。
(1)正面描写:
文中“干瘪的乳房,像两只空而皱的布袋,袒露的胸脯,瘦骨嶙峋”运用了外貌描写,表现了母亲的衰老,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疼爱。
文中“母亲常把从小区里捡来的度报纸、旧纸箱,连同我写完字的毛边纸,一起叠得整整齐齐,码放在楼下的车库旁”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捡废报纸、旧纸箱是为了送给聋哑女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和善良。
文中“母亲稍微迟疑了一下,继而,眼里闪现出一种兴奋和惊喜的光光”运用了神态描写,写我为了帮母亲排遣孤独和寂寞提出教她写字,体现了母亲找到精神寄托、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欣喜与快乐。
文中“今天是你生日,想去找你,结果迷路了,真是老糊涂了,连家都找不到了”运用了语言描写,写母亲在我生日那天出去找我,结果走失了,表现母亲的衰老和对我满满的爱。
(2)侧面烘托:
文中“母亲托付给老婶家的小狗‘途途’,知道母亲要走了,用舌头舔母亲的手,用嘴咬咬母亲的裤脚。汽车开动了,‘途途’跟着汽车跑出好远”,通过写母亲临走时小狗对她的依依不舍,从侧面表现出母亲对自家小院的喜爱和留恋。
文中“夕阳晚照,落日余晖洒在写满字的纸上”,通过写傍晚阳光照射下室内的安静环境,从侧面衬托母亲内心的宁静和认真学字的态度。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题目要求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无法替母亲老去”对全文的作用,解答时,首先要理清文章结构层次,然后再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文章第一段“2019年第一场雪后,93岁的母亲,因心衰住进了区医院的内科病房。躺在心电图床上的母亲,干瘪的乳房,像两只空而皱的布袋,袒露的胸脯,瘦骨嶙峋”,写母亲年事已高,身体衰弱,照应题目“无法替母亲老去”,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牵挂和对母亲逐渐老去的心疼和无奈,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文章的情感线索。
结合文中“2019年第一场雪后,93岁的母亲,因心衰住进了区医院的内科病房”“自从父亲去世后,每年冬天一到,我们都要把母亲接进城里过冬”“她们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给彼此添一丝温暖”“为了给母亲排遣孤独和寂寞,……在我看书、写字时,让母亲剥花生消磨时光。仅仅十几天的光景,一袋花生就被母亲剥完了。有一天,我对母亲说,妈,我教你写字吧”“那天是阴历9月14日,一轮满月从楼群中爬上半空,50多年前母亲就是在这轮满月的银辉里生下了我,可在我生日的那天,我却把母亲给丢了……我走到母亲身边,一把抱住她,母亲像犯了错的孩子,把头埋在我的胸前”分析可知,文章叙写了母亲生病住院我感到心疼、接母亲进城过冬、为帮母亲排遣孤独与寂寞教母亲写字、生日那天寻找丢失的母亲等事件,这些主要事件都是围绕“因母亲老去我牵挂、心疼和无奈”的情感线索来展开的。
结合文中“现在,母亲就躺在病床上,她跟我说,想回老家去”“一轮圆月升到半空,我知道我正踏着母亲的衰老而衰老,岁月无法替我拾起满地的月光,就像我无法替母亲老去”分析可知,文章结尾直接写我因无法替母亲老去而痛苦流泪,卒章显志,照应标题,突出文章主题。
2021-2022学年度初中语文期末考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挂在树梢上的暖
陈奉生
①天然璞玉,需要时光的雕琢;九曲人生,则要善心的滋养。
②小时候我家里穷,上学要走五六里的山路,夏天中午不能回家,就着凉水啃一两块玉米贴饼子,有时趴在课桌上眯瞪一觉,有时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到水边逮鱼摸虾。最难熬的是冬天,我没有棉鞋,赶上下雪,走到学校时鞋里已经灌满了雪。四十多人的教室只有一个三开煤炉子,脚趾头冻青了,脚后跟裂开几道口子,走路一瘸一拐的。母亲把土鳖虫用阴阳瓦焙成粉末,再找些茄秧,兑上锅里的开水,让我烫脚。母亲说:“开春咱娘俩去刨药材,说啥也得给你买双棉鞋。”我说:“妈,物理老师说摩擦可以生热,您给我找几根棒胡子,我上课踩在脚下,一边听课,一边来回轱辘着,脚就冻不坏了。”第二天母亲从柴棚里找了几根棒胡子,这土办法果真管用,脚再也没有被冻着。
③清明过了,天渐渐暖了,没有单衣可换,我和弟弟身上还捂着棉袄。一天放学回来,母亲让我脱下棉衣,我裹着棉被依偎在炕头。母亲动手拆洗棉衣棉裤,我问:“妈,明天我穿啥?”母亲说:“穿棉衣改成的夹衣呀。”我问母亲:“一宿工夫洗的衣服怎么干得了呢?”母亲说她自有办法。母亲拆洗完棉衣,从院子里抱来一捆豆秸,把洗过的衣服平摊在锅里,蹲在堂屋灶膛前开始烧火。铁锅慢慢地变得温热了,母亲不时地翻着冒着热气的衣服,几袋烟的工夫洗的衣服就被烘干了。夜色浸黑了山村,灯光如豆,母亲就着微弱的灯光缝补着夹衣,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炕一直到早晨还是温热的,早晨我一睁开睡眼,就看见身旁叠放着整整齐齐的夹裤夹袄。
④母亲总是嘱咐我:“走路时遇到上坡拉东西的车,顺道帮着推一把;别偷吃上学路上的瓜果梨桃;宁可身子受凉,也不让脸上受热;要饭的到家门口时,别舍不得施舍,将东西递到乞丐手里时,别没好脸色地扔给他……”就是这最简单的善的因子,潜移默化地融入我成长的血液里。
⑤五月槐花开了,浅黄色的蝶形槐花,一嘟噜一嘟噜地悬挂在树梢上;耐旱、耐寒、耐瘠薄的荆条上,淡紫色的花开得满坡满岭。那些养蜂人每年都到山村来放蜂采蜜。有一天,父亲领回一个黑黑瘦瘦的养蜂人,那人走路直打晃,父亲说他让雨淋着了,有些发烧。父亲让他躺在西屋炕上,母亲从老婶家借来半瓢面,从米缸里掏出两个鸡蛋,做了一碗面片汤,对养蜂人说:“大兄弟,趁热吃了,出点汗,没大碍的。”养蜂人道谢的声音有些哽咽。他眼前的异地他乡,因为那碗面片汤,升起了温暖的人间烟火。
⑥秋天来了,山村忙碌起来。我早晚帮父母割豆子、掰棒子、打栗子。后山坡晚熟的红肖梨挂满了枝头,低矮树枝的梨被摘得差不多了,树梢上又大又红的够不着。我对母亲说干脆用竿子打下来吧。母亲说打下来也糟蹋了,给鸟留着吃吧。此时夕阳碰在西山的砬尖上,仿佛溅起片光的海洋,我觉得夕阳中的母亲,浑身散发着温润的光辉。
⑦光阴的脚步似乎走快了,草木演绎着季节轮回的故事。我有时坐在老家的炕上,看云在窗外踱步,燕子在檐下翻飞,母亲蹒跚着一双小脚,在山前屋后忙碌着。对面山坡上的杏树和梨树,我记不清花开花谢多少回,恍惚中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记忆就像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母亲一声轻轻的话语,漫山遍野便全都是过去的回忆。
⑧岁月蹉跎,母亲快九十岁了,我也五十多岁了。
⑨红肖梨树和母亲一样垂垂老矣,母亲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梨树容颜消瘦,枝头干枯了,可记忆中挂满红肖梨的树梢,依旧在我心中摇曳着。它虽不及珍珠璀璨,但却饱含暖意。我深知,那才是发自心底的至真至纯的大爱。
(选自2019年5月6日《邢台日报》,有删改)
1.本文围绕_______这一线索来叙事抒情,依次写了与之有关的五件事:母亲用土鳖虫和茄秧兑开水让“我”烫脚—______________—母亲口授“我”最简单的善行—_____________—母亲把晚熟的红肖梨留给鸟食用,表现了母亲至真至纯的大爱。
2.结合加点的部分,赏析下列句子。
(1)此时夕阳碰在西山的砬尖上,仿佛溅起一片光的海洋,我觉得夕阳中的母亲,浑身散发着温润的光辉。
(2)记忆就像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母亲一声轻轻的话语,漫山遍野便全都是过去的回忆。
3.本文中的母亲有着怎样的光辉形象?请简析。
参考答案:
1、母亲的“暖”,母亲连夜为“我”改制夹衣夹袄,母亲救助生病的养蜂人。
2、(1)“碰”“溅”两个典型的动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夕阳落山时五彩斑斓的画面,人与景相互映衬,既写出了沐浴在夕阳中的母亲的形象,又彰显出母亲至真至纯的大爱光辉。
(2)把记忆比作久封的窖酿,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留存在“我”脑海里的回忆历久弥香的特点,从侧面体现出母亲的话语对“我”的影响之深。
3、关爱子女,坚强善良,热心助人,爱护自然界的生灵。如从母亲用土鳖虫和茄秧兑开水让“我”烫脚和母亲连夜为“我”改制夹衣夹袄这两件事上可看出母亲关爱子女和坚强的性格;从母亲口授“我”最简单的善行和母亲救助生病的养蜂人这两件事上可看出母亲善良和热心助人的性格特点;从母亲不让“我”摘树梢上的梨,把梨留给鸟吃这件事,可看出她爱护自然界的生灵。
4、示例:启发:蔡澜先生将母亲做的饭菜视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是因为饭菜的“香”和“暖”熔铸了母亲的爱。选文中作者对母爱的深刻记忆,其实都是在说明母爱蕴含的伟大力量以及母爱对子女成长的重大影响。感悟: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努力学习来回报母亲的这份恩情,还应多关注母亲的健康,及时行孝,避免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遗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围绕线索梳理故事情节的能力。仔细阅读这篇文章,围绕一个“暖”字,写了母亲带给“我”的美好回忆。根据给出的故事情节分析,“母亲用土鳖虫和茄秧兑开水让‘我’烫脚”是对第②段的概括,“母亲口授‘我’最简单的善行”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概括,据此分析,概括第③段内容来填写第一个空,即:母亲连夜为“我”改制夹衣夹袄。“母亲把晚熟的红肖梨留给鸟食用”是对第⑥段内容的概括,概括第⑤段内容来填写第二个空,即:母亲热心救助生病的养蜂人。据此分析概括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特色的词语(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
第(1)句中“碰”“溅”都是动词,生动传神地描写了夕阳西下的美丽画面,这是为描写母亲的形象设置的背景,衬托出母亲至真至纯的大爱光辉形象。
第(2)句中,把“记忆”比作“封存在岁月里的窖酿”,运用的是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带给“我”的回忆印象深刻,影响深远。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仔细阅读文章,从母亲心疼“我”挨冻,“把土鳖虫用阴阳瓦焙成粉末,再找些茄秧,兑上锅里的开水,让我烫脚”,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子女;从天气转暖,母亲拆掉棉衣里的棉絮,给孩子改制夹衣可以看出,母亲关爱孩子、坚强能干;从母亲用“我”的最简单的善行潜移默化地影响“我”,救助不相识的异乡人,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从母亲制止“我”摘枝头的梨,把它们留给鸟儿吃可以看出,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爱护生灵的人。结合文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文章中,母亲的善良温暖是留给子女一生的财富,母爱蕴含在那些美好的回忆中,对子女的一生影响深远,这就是母爱的力量。链接材料中,蔡澜先生将母亲做的饭菜视为世界上最好吃的饭菜,那是因为妈妈做的饭菜里有爱的味道,这是无论怎样高级的厨师都做不出来的。所以,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作为中学生,要从生活和学习中回报这份恩情,多关爱母亲,体贴母亲,及时尽孝,不给人生留下遗憾。据此分析,从“感恩”的角度谈感受即可。
2018年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想念父亲
陈奉生
父亲走了
柜子上留下半坛子老酒
我喝了一口 呛出的眼泪
掉进酒坛 在痛苦的思念中
磨砺成晶莹的珍珠
母亲一个人睡的土炕
显得空空落落
领着父亲串门的小狗
焉头焉脑
就连夕阳里的炊烟
也少了许多父亲的味道
门前坡上梨花开了
那雪白的颜色
是我想父亲的颜色
纷纷飘落的榆钱
是我行想父亲的种子
飞到哪里就在哪里扎了根
父亲走了
在田野里长成一颗颗玉米
一蓬一蓬的豆子
一株一株的芦苇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
全家人咀嚼着父亲的滋味
1、这首诗的第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想念”?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2、为什么“领着父亲串门的小狗/蔫头蔫脑”?(2分)
3、赏析下面的诗句。(4分)
纷纷飘落的榆钱/是我行想父亲的种子/飞到哪里就在哪里扎了根
4、请品析下面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全家人咀嚼着父亲的滋味
人教版2019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卷
窗体顶端
【题目】阅读《渔水谣》,完成下列小题。
渔水谣
陈奉生
①在我老家附近有两条大河,西边的是白河,东边的是潮河。站在村前的山岗上,可以看见烟波浩瀚的密云水库。分带左右的潮河、白河,仿佛是两条柔软的银链,穿起这颗燕山明珠,在蓊郁苍茫的青山翠峰之间波光潋滟。
②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小时候,每到开春,南风一吹,就听到水库的冰层“嘎巴、嘎巴”地开裂,不等冰融化干净,老舅就率领四、五只打鱼的木船划到水库深处打鱼。他们把上百米长几米高的围网围好。然后用木棒子,敲打着横在船舱上的铁板,“当、当、当……”,鱼儿受惊了,有的“叭——叭——”地跃出水面,有的撞进围网;看光景差不多了,老舅一声令下,大家吆喝着:“起网喽……”几条小船把围网从两头拉起,渐渐地鱼显露在围网的底部,胖头、鲤鱼、花鲢、草鱼欢蹦乱跳简直成了“鱼粥”。
③渔民们边摘鱼边唱着不知哪年、不知是谁留下的渔谣:
④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
⑤水库对于周边土地少得可怜的村子而言,那万顷碧波仿佛是他们的“良田”,那四处游动的鱼仿佛是村里男女老少魂牵梦绕的“会跑的庄稼”。
⑥老舅不出船的时候,我和表弟缠着他去水边教我们撒网。老舅从墙上摘下“漩网”,选一个水较深的河汊子,左手攥紧网绳,把网搭在右胳膊肘上,然后用力一甩,漩网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绽开的梨花一样缓缓落入水中。稍等片刻,老舅便开始收网,他把着沉甸甸的渔网一使劲甩到岸上,让我和表弟捡鱼,并叮嘱我和表弟,把二、三两重的小鲤鱼扔回水里,我感到有些纳闷,问老舅为什么,老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说:“傻小子,你以为打鱼是吃饭,每天能来那么几回?打鱼呀,就像种庄稼,要先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赶尽杀绝呀。”
⑦表弟和我又唱起了渔谣:
⑧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
⑨我大学毕业后回到水库岸边,回到母校教历史,教学之余我迷上了乡土历史,可惜众多的古迹、众多的村庄早已淹没在水库的一片汪洋之中。当了村干部的表弟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你舅吧,从白河口到潮河口上百里水下的村落都在他心里装着呢。”
⑩我跟老舅一说,他全力支持,说:“外甥老师,你能把淹没在水库底下的那些老事捞上来,是件大好事呀。”第二天太阳还没冒红,老舅就一桨一桨地划着小船到了白河口,他用手指点着说:“你看这里的景致多好,黑龙潭、鹿皮关、大关桥、古长城,还有小白龙白乙化牺牲的降蓬山,值得写呀。”我的思绪被老舅的话带到了那烽火硝烟的岁月,小船却不紧不慢地掉头东行,绕过几座山腰以上长满郁郁葱葱的树木,山腰以下被水刻画成一圈一圈裸露着泥石的山,我想象着那应该是水用柔软的刻刀,在坚硬的山上刻下的山的年轮。
水库北岸的云峰山如一簇巨大的玉笋巍峨耸立,山顶上牧放着几朵白云,飘渺而神秘。老舅说:“前面发红的石头砬子,就是钓鱼台。水下就是传说的共工城。”老舅所说的共工城在《史记·五帝本纪》有记载即“舜请流共工于幽州”,幽州是密云县最古老的名字,共工所留下的共工城是密云历史上最早的古城,仔细算来距今已有4100多年了。“先有共工城,后有潭柘寺,再有北京城”是老舅挂在嘴边的话。
我们起船向东驶入潮河水域。“到了,到了,这里——这里——就是石匣,这里就是我常常梦到的老家呀”。老舅把桨一别,小船随水飘荡,他用关节有些肿大的双手颤抖地捧起一捧水,仰头喝了下去,指缝间流出的水洒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晶莹的水珠挂在花白的胡子上,他顺手胡噜了一把,说:“外甥呀,搬家时我还是半大小子,眨眼就变成老头了,石匣城那些老事那些老人就像刻在我的心里,恐怕到死也忘不了。”
水是船的路,返回的小船犁开船两边的水绽放着朵朵的浪花,仿佛间老舅的右桨刚把初升的太阳划碎在水中,左桨就挑起西天红彤彤的晚霞。为了修建水库,库区人做出巨大而无私的牺牲,有的移民远离故土,留下的村民,守望着水库,就像守望着心灵的家园。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着一种精神,是奉献、是自强、是创新,它强壮着密云人,他们把历史与未来不断地衔接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我想,这便是历史吧。
如今,老舅已经过世了,长眠在村外的土坡上。表弟驾着船载着我继续划向水库的深处。
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
我们不约而同地哼唱着,那荒腔野调的声音,乘着风的翅膀贴着迷迷蒙蒙的水面飞得老远老远……
(取材陈奉生的《渔水谣》,有删改)
【1】阅读第①-⑥段,你产生了什么疑问?请把这个疑问写出来,并结合内容简要说明原因。
【2】文中有多处描写老舅的语句,你喜欢哪一处?写出来作简单赏析。
【3】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它强壮着密云人,他们把历史与未来不断地衔接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的含义。
【4】渔水谣“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在文中反复出现,阅读全文,结合内容,说一说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答案】
【1】示例:疑问: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写人们在水库打鱼的事?原因:因为后文写出了密云水库形成过程中,附近百姓的贡献,所以,这里写以前人们打鱼,而现在密云水库主要是供给北京吃水,是为了突出密云人们的胸怀。
【2】示例:我喜欢这句“他用关节有些肿大的双手颤抖的捧起一捧水,仰头喝了下去,指缝间流出的水洒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晶莹的水珠挂在花白的胡子上”。通过对肿大的关节、脸上的皱纹、花白胡子及“捧起”等动作描写,生动写出了老舅人已苍老但对家园仍怀有深厚的眷恋之情。
【3】示例:这句话含义是密云库区人一直坚守着水库,守望着心灵的家园,密云人民有一种精神,就是奉献、是自强、是创新。
【4】示例:这荒腔野调给我一种苍茫的感受。这渔水谣连接着历史、现在与未来,歌声中传递着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密云人们对故土的眷恋、对未来的憧憬。
【解析】
【1】考查学生的质疑能力。此题要仔细阅读第①-⑥段,充分把握内容。一定要仅仅围绕文章内容来提问题。如作者可提问用大量笔墨写人们在水库打鱼的事的用意,实际是为突出下文的水库供给北京吃水,由此突出密云人们的胸怀。结合下文的“为了修建水库,库区人做出巨大而无私的牺牲,有的移民远离故土,留下的村民,守望着水库,就像守望着心灵的家园”等句分析。
【2】答此题,要找到一个修辞句或带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句子。如“选一个水较深的河汊子,左手攥紧网绳,把网搭在右胳膊肘上,然后用力一甩,漩网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绽开的梨花一样缓缓落入水中”一句中的“漩网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绽开的梨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舅舅娴熟优美的撒网捕鱼技术。
【3】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理解。“它强壮着密云人”是说水库对库区人的滋养;“他们把历史与未来不断地衔接起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是说密云库区人对北京对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赞美了密云人民奉献、自强、创新的精神。
【4】考查反复的作用。首先要读懂“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这句话的意思。“千年”“万年”“数不清的日子”给人一种苍茫感。这渔水谣本身就具有乡土气息,表明密云人们对故土的眷恋。渔水谣的内容连接千载万年,这既有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陈奉生,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老舍文学院学员。北京教师作家协会副主席,密云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北京文学》《北京作家》《中国校园文学》《鸭绿江》《散文百家》《中华英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京郊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作品被《文萃北京》《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杂志转载,出版的作品有旅游丛书《云峰灵境》,文学作品集《聆听松风》《过云集》,报告文学《京华水源头》(合著)等,获国家、市、县各类奖项。有作品选入人教版初三阅读教材和北京等多地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