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读者向我们反映,其征订杂志半年了未收到一本,对此事我们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
在长治市屯留区某村委会办公室,村委向记者说明了他们遇到的情况。2019年,订的5份《政府法制》杂志从过年至今一本都没有收到。《政府法制》做为一本旬刊杂志原本应该一个月收到三次,而如今订了近半年一本未见,严重的影响了杂志社在地方的声誉。
随后,记者拨打全国邮政投诉11183落实此事,屯留区邮政局一个负责投诉的鲁姓工作人员向我们作出了已投妥的答复,这与我们掌握的情况南辕北辙,于是记者继续追问,到底给人家送了没有?送给了谁?有没有签收单?姓鲁的斩钉截铁的回答道:那绝对送了,随后让他给你们把签收单发过去。

补发的三本杂志
几天之后,投递员终于拿到了一个签收单给记者拍照发了过来。只见上面写着的是该村某干部父亲的签字。记者随即赶到了村干部家,这才了解到了相关情况。该投递员是临时来到村干部家中,送了三本杂志,然后骗取了老人的一个签字,用来搪塞记者。不仅如此,原本杂志的投递地址应为某村村委办公室,投递员却送到了个人家中,不按地址投递已经是不负责任,如今补签弄虚作假,更是错上加错,试问这样的服务,怎么能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的党政方针?

老人的签字
根据《邮政制度》的相关规定,对投递员的业务流程规范更要做到,按址投递; 投递给据邮件和杂志,要当面点交清楚,严格执行签收制度。作为负责投诉的邮政投递管理人员不能实事求是,认真面对改正错误,还为投递员打掩护,一起欺瞒老人,糊弄工作,这样的一系列行为不仅影响了邮政局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形象,同时还给我们的征订发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对杂志社的名誉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事情真相,记者在屯留区邮政局见到了鲁姓负责人,当记者要求查看片区每期杂志的签收单时,他却什么也拿不出。随后,鲁某当面给片区投递员打电话询问签收单的下落,结果电话那边传来的却是说到弄不到签收单。此时,姓鲁的负责人却要求说,“你想办法也得给我补上!我要归档让局长看。”
1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屯留区邮政局,见了药局长和分管分发投递的杨姓负责人,并向药局长反映了此事。药局长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而杨姓负责人则一再坚持,并斩钉截铁的说,"所有杂志都送到了!"。

下午记者在屯留区公安局收发门卫的桌子上,看到了成堆的报刊杂志尚未分发,其中只有两份《政府法制》(公安局征订了5份)。随后,在记者的要求下,区邮政局的投递员寻遍整个公安局只找到了4本已送出的杂志,并且承认从未有过签收单。

区公安局门口堆积报刊下的两本杂志
屯留区邮政局的管理薄弱、处理能力欠缺、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在这一系列的事情上暴露无疑,而更可怕的是多位投递员竟然一个签收单都没有,这种情况只是冰山一角,个人征订者还好,而单位收发室甚至可能并不清楚每年单位所征订的杂志报刊有多少?有多少没有送达?有多少缺送少送的现象?而遭遇问题后,相关负责人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稍后给你补签一个。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怎能不让人担忧?这样的管理人员怎么能抓好邮政的服务质量,这样的区邮政局在社会上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影响?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投递工作本身是一个需要专人负责非常严谨的工作,投递,送达,签收。然而却不知有多少报刊杂志的品牌形象就在这一次次玩忽职守的投递中葬送了。唇亡齿寒,邮政本身的形象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坏,此次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它充分的暴露出屯留区邮政管理中存在的缺失和漏洞,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紧抓落实每一个服务环节,提高保证每一处服务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邮政服务,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职业操守。
政府法制所属公众号及头条等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任何单位及个人未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授权转载需注明作者及出处,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