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老师:万斌,网名我是疯子,江西南昌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青年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南昌诗词学会会员、联都论坛顾问、中青诗联网管理员。曾获得山西电视台全国首届对联高手电视大赛优秀奖、诗兴开封海内外九九诗才中秋快诗大赛第22名、长沙县全国法治征联一等奖、苏东坡故居诗词全国大赛二等奖、惠州市首届反腐倡廉微小说三等奖。参加对联、诗文楹联大赛获奖数百次,作品亦被全国多处景区镌刻悬挂。曾获2014年、2016年、2017年、2019年“中国对联创作奖”,作品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我是疯子,用加法爱人,用减法怨恨,用乘法感恩,用除法解忧。

2020年3月6日(星期四)
出对:小径小桥飞小雨【疯子】
应对:红墙红伞伴红妆【不弃】
疯评:近几日,星城连雨,斜织如幕,遂有此出。上联为复字联,“径”、“桥”、“雨”三者关系层层递进,正确理解应是:径中桥,桥中雨,聚焦点在不断拉近。大家把“径”与“桥”当成并列式,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都在雨里,自然有侧重,若二者皆有,实属画蛇添足,前两字则属废字。大家对句热情高涨,描景也是丰富多彩,角度不同,所表达的意境自然不同。上联的“小”,刻意为之,联中泛有朦胧感,在听觉与视觉的碰撞中,如赏《春雨图》,如闻《春雨曲》,“小”得玲珑可爱,“小”得烂漫天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安然的小桥中沐浴着霏霏细雨,不禁让人浮想联翩,酣醉梦乡。然众师所对下联,以实物直对,读来不免干涩,缺少韵味,经不起过多品味。但是【不弃】老师这比,读罢眼前便会不觉浮现很多组画面。“红墙”既可以是朱红色的墙;又可以是红花汇锦而成的“墙面”。“红伞”既可以是红色的油纸伞;也可以是亭亭玉立的红花形态。“红妆”既可以是群芳的容貌;也可以是娇柔纤细的女子。下联着空濛笔意勾勒出一轴优美的《红花戏雨》画卷。“红”得惹眼,“红”得温柔,“红”得醉人,仿佛是从画里款款而来的佳人,一个字:美。祝贺【不弃】老师,新得一筹。



2020年3月7日(星期五)
出对:着陆空军停海港【疯子】
应对:攻曹蜀汉议吴营【吉祥花】
疯评:从“海陆空”三字来判断,不难看出上联所拟为“同出对”。那么,何为“同出对”?将多种形态各异,却又同属一脉的事物,组合成相似句子中以突出局部矛盾的词句,这种就称之“同出对”。清代散文家方苞有一名联【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提笋母怀儿。】“草”与“秧”都是稻的形态;“篮”与“笋”都是竹的形态,二者皆属同类,不过是异构而已。回到上联,海军陆军空军,乃我国三大军种,无论是守护哪个领域,他们都是兵士。上联的联意很简单,空军抵达了陆地,在海港附近待命。如果下联能尽量往军事方向靠扰的话,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各位选取的素材要么是“诗书画”、“精气神”、“梅松竹”这一类文气厚重的;要么是“牛马羊”、“人神鬼”、“儒释道”这一类偏离“正路”的,可以说与上联半毛钱关系都扯不上,依然是对字不对意。而优胜下联紧密关系“战事”,策论军机。三国未分之前,同属袁绍所统十八路诸侯,号称反董卓联盟。随着时局的变幻,“魏蜀吴”终成鼎足之势。其中北魏占地最多,兵多将广。西蜀与东吴,多次结盟御曹,达成合作共识。在此期间,流传于“诸葛亮”与“周瑜”二人之间的众多逸闻,更是被百姓津津乐道。东吴靠长江天险,乃水;西蜀拥剑阁屏障,乃山;北魏屯兵百万,取之则难于登“天”。各有隐喻,趣味盎然。祝贺【吉祥花】老师,攻下第六城,跃居次席。



2020年3月8日(星期六)
出对:禅茶只待有缘客【疯子】
应对:寺院岂容无德僧【长空】
疯评:禅茶主要用来供佛与结缘的,其文化精神内涵讲究四个境界:正和清雅。禅文化与茶文化相互交融,饮者可达清心无我境。佛家有云:“万事讲求一个缘字。”修善业、结善缘、得善果。不执着于内心,不纠缠于物外,凡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悲不喜,便能随心止欲,无欲无求。出句中“只”字,非此茶只给某一类人饮,而是说只有缘之客方能识出此茶真意。“待”,既有款待之意,又有等待之意。其中奥妙,不细细斟酌,难臻佳境。这个下联与之相配毫无违和感,各挂于客堂左右以作门联,再好不过。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寺有寺戒。既然是和尚,自然要遵循清规戒律,无德缺德之徒岂能当出家人,岂能自我修持,更遑论普度众生了。一旦入了佛门,须在德行上扎根,不得有丝毫的虚执妄念。古代高僧众多,如今歪和尚一大堆,无德之僧辈出,为了骗善男信女的钱财,什么缺德的手段都干得出,真是无限哀伤,有辱佛门。下联以反问语气来表明寺院不容“无德僧”肯定态度,颇有力量。祝贺【长空老师】,与我佛有缘,喝得禅茶一


书法老师个人简介
胡光华,字修竹,号芦江布衣,墨白,浙江宁波人。粗通文墨,略窥诗词。
赵锐金:号鹰击长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协会会员,襄阳作协会员、书协会员,襄阳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枣阳老年书画协会秘书长。书法、诗词作品先后被选入十几部著作,个人业绩先后被载入《大地之子》等多部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