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叶飘香端午传情
刘泽芳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这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是五月的第一个“五”,所以可以称初五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
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农历的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地投进了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里航行直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但是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划船追赶拯救的行列。
那天,恰逢是个阴雨天,洞庭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避雨。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去打捞屈原的尸体。
当男人们架船离去,岸上的女人们便不住地对着上苍祷告:屈大夫不能死。可希望一点点变得渺茫的时候,她们便又一起祷告要保全屈大夫的尸体。于是她们自发的往水里扔五色丝粽子,并一边扔一边祷告:那些恶鱼蛟龙啊,不要吃屈大夫的尸体。
后来,人们为了寄托哀思,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便荡舟江河之上,包五色丝粽子。此后历经几朝几代才逐渐演化成为端午节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的习俗。唐代文秀有《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
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西晋周处《岳阳风土记》中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可见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诗人郑谷的“渚闹渔歌响,风和角黍香”,说明吃粽子的习俗在唐代已很盛行。宋代更进了一步,当时有一种艾香粽子,“以艾叶浸米裹之”,故多了一种香味。陆游“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将簪艾一枝”的诗句,指的就是这种粽子。
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
小小的粽子,花样虽然繁多,但吃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却是共同的。所以,从某种角度讲,粽子就好像成了文人眼中的月亮一样,成了多种感情的载体。
粽子可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可以表达对家乡故人的思念,更是对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怀想。为了纪念屈原,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端午节在东亚地区也和春节一样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尽管我们没能在世界上把它申报成中国的文化遗产,但并不防碍我们用吃粽子或赛龙舟的形式来以纪念屈原,更不会防碍我们传统节日里那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传统心理和那种对正直的爱国的人士的崇敬。
抗战初期,著名作家老舍在武汉主持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武汉沦陷后,“文协”迁到重庆,端午时他感慨万千,在友人吴祖缃教授家里写下一首“七律”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诗中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待友人之诚,爱国情之重的可贵品格,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故园古戍榴如火,佳节端阳景万千。情侣成群围岸睹,彩舟结队满江妍!鼓锣震起洲中鹭,桡橹划开水底天。弹指光阴廿四载,离人何语托诗篇?”这是一位署名彭鹤亭的人写的一首题为《端午忆故乡赛龙舟》的七律诗。作者远离祖国大陆,长期栖身台湾,时逢端午,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思绪万千,思乡之情跃然纸上,道出了千千万万爱国志士仁人心向祖国、魂归故里,期盼统一的共同心声,这不能不令人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