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于理解 便于掌握
(前言)
朱 林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不仅炎黄子孙热爱,连外国朋友也喜欢。不仅喜爱诵读,还想学着填写。但有部分朋友认为,按谱填词束缚太大,词谱结构复杂,学习起来太不容易。以前已有多种词学常识方面的书籍出版,也都为学习者提供了方便。但供填词学习和使用的图书,大多是把原有词谱的既定状态排列出来,标出词调的长短、句子的多少、字声的平仄,顶多再配上相应的词作,却很少有分析介绍这些词调构成的规律,和讲解这些词作为什么要用这一词调来填写的缘由。所以,对于相当多的朋友,特别是初始学习者来说,仍然觉得很难入门和掌握。我写的这本小册子,就想从词调的文字词谱中到底有哪些构成要素探讨起,并针对这些构成要素,探讨它们在词调中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对词调的情感表现又可以起到些什么样的作用?诸如词调中句式长短的组织、字声平仄的选择、押韵类别和位置的安排等,对词调的声情表现、对文字内容的填写,到底有哪些一般的规律可循?而在探讨词调构成规律之时,相应地列举了有关词作,并分析介绍这些词作为什么使用这一词调填写的理由。在大多数情况下,还以两首或两首以上的词作对照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它们在填写方面的优劣,以便给学习
者更多的参考。这样的分析和讲解,就会让学习者感到容易理解、容易掌握了。 学习和了解了这些要素构成的一般规律以后,不仅能加深对词调表现功能的理解,还能有助于对相关词作进行分析和鉴赏,且还有助于在依谱填词时,能够主动地、有目的地根据不同词调的构成状况,填写与之相适宜的文情内容。
如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词调构成的一般规律,还可以不把原有的词调看成是因定不变的框格,而能够运用“规律”对原有词调稍作变通处理,甚至于重新组合,构成新的词调,以适应自己抒发情感、书写特定内容的需要。若再更进一步,可以将这些“规律”、运用到今天的新歌词、新体诗歌以及戏曲唱词的创作中去,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在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词调构成的一般规律以后,通过进一步学习,要想研究词学理论也就有可能了。而通过学习研究以后,反过来对词调的构成规律又会加深理解和认识。所以,本书在介绍和探讨有关问题时,有时就结合介绍相关的诗词格律方面的著作,如中华书局二000年四月以“新一版”出版发行了《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即王力著《诗词格律》、夏承焘·吴熊和著《读词常识》、吴丈蜀著《词学概说》、启功著《诗文声律论稿》。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无疑对普及诗词常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件极大的好事。一套丛书四本,对学习诗词常识来说,正可以相互参照,互为补充,使读者能够学习到更加全面的知识。可是,四种书中对一些问题的阐述,书与书之间尚有些不同之处,这就会启发读者有所思索。我正是在阅读了这四本著作以后,觉得有话要说,才萌生了撰写《词调构成探微》念头的。所以,我在书中探讨有些问题时,一方面要引用名家们的一些论述,进行相互参照、对比学习,让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状况,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闲述一些自己的意見和认识。本书所谈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词调中构成要素或特点,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愚以为,汉语字声的平仄抑扬、韵声的明暗变换,以及句式长短搭配之中,本就蕴含着声情表现的多种要素,所以,词调特点的形成,并不“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决定的”,也不全是“依曲拍”填出来的,而主要是由自身要素的构成规律所决定的,是由汉民族的文字声韵的自身发展和诗歌自身形式的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人们的情感抒发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由此,对词的起源问题,也就得出了与《读词常识》等著作不同的观点。而从文字词调构成要素中来探索词调特点形成的规律,比从音乐方面论述词调特点的产生,能够让读者感到词调构成并不神秘,并不深奥,而是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而在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以后,即能够运用到词作鉴赏和填词实践中去了。
本书对唐宋词中“宫调”的概念、“过片”的定义也进行了探讨,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看法,但愿也能对词学界这些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由于自己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所探讨的“规律”,有的是学习前人著作的心得,也有的只是个人的“感悟”,甚至是“猜想”,还有些问题是对名家的观点提出来的质疑和商榷,其中肯定有诸多不足或错误,敬请大家批评赐教。
在这本书即将付印之时,非常感谢东南大学文学院原副院长、中华词学研究所所长王步高教授,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专家周武彦先生,为书撰写了序言。同时,也非常感谢淮安市委丁解民书记,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领导,对书的出版所给予的关怀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