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旮旯闲话(497)
一一有关学问的说辞
文:杨忠敏
学问学问,贵在学而设问。一看就懂,一见就会,那绝对不是学问。学问么,肯定属于某类事物深层的逻辑结构。要得稍入门径,必须深入其里,了解其衷,方可若知一二。学而有感有疑有惑,才会去问。而问的学问,要比学的学问深得多,难得多。
能问到学识的点子,能问到学理的理路上,为学才有了基本途径,再算得上上道。
仁是儒学价值观的核心,因此在《论语》一书中,六十章一百零九处都提到仁这个核心概念。别说理解仁道,光是要解开一百零九处的纠纠结结、疙疙瘩瘩、疑疑惑惑都有着做不完的学问。这其中教人做人为人、交友处世和从善而为之道,以及论世治世、成家治家和兼济天下之法,无不彰显出儒家入世之深、治世之迫、循世而为的家国情怀。
儒学至今,多少仁人志士悬梁刺骨问学,以身许国践行。究竟涅槃的必定无多,真正出神入化的也是寥寥。
今日偶然在张申府先生《所思》一书,读到这样一句话:“所谓仁,期人之勿迫害也。”这真是微言大义,其旨恢宏。斥恶忌恶禁恶斗恶,不也是仁应有之义么。
这个世界,不但存在着红与黑、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之间的对立,在这对立之间还存着一片茫茫的灰色地带,孔夫子论仁,看清了这尘世的十面埋伏。种种背仁而行,悖仁而为,奉仁而违,践仁而暴的歪理恶行,比比皆是。仁的理念,不过是杂草丛中,灌木林里和诸等乔木之间生长出的一棵高大乔木罢了。仁的政治斥求,也期盼着这个世界,不要相欺相迫相残相害,而产生乱世衰世。仁政之论,也有人际关系的诸多设想和设计,从而以仁德去避免人与人之间剧烈的交割和碰撞。
张申府先生也是一代学人中独具慧眼,有独立思想的人。他论仁的这句话,可见其做学问的功力。如今再用先生此论,去看竞争中的种种败行恶德和累累的腥风血雨,真不知道许多伟大的理想,到底是渐行渐远,还是渐行渐近。
大道之行,即是天理。仁德行天理之容,忌天理不容,或许这才是儒学的本义。
杨忠敏,1950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经历过时代的风风雨雨。就个人来讲,沐浴着共和国的阳光,走过人生一段又一段里程。
军营里,最爱闻靶场上射击时飘出的硝烟味。最终,有幸走上血与火的战场。虽无前辈的艰苦卓绝,也不及先烈血沃中华,算是尽到一份固疆守土的责任。为祖国平安,站哨几十载,算是个合格老兵。
有幸在垂暮之年,生活在风清月朗,政通人和的好时代,常与战友们切磋互励,网上闲聊,真是人生之大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