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双桡龙舟》
端午至,赛龙舟。龙舟文化,是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龙舟竞渡习俗,已流传数千年之久。
益阳龙舟活动,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晚期南洞庭轩辕文化——《咸池》之乐中文体兼备的水上竞渡。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一直以它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活跃在洞庭之滨。2016年,双桡龙舟还被列入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桡龙舟通常由两层人划桨,坐着划的叫坐桡,站着划的叫插桡,故为双桡,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行船中还有吹唢呐的、击鼓鸣锣的、放铳的、掌舵的,一艘双桡龙舟少则几十人,多则可容纳140余人,气势颇为壮观。
在桡板制作上,双桡龙舟别具匠心。同一条船上的两种桡板,即坐桡和站桡。坐桡短又宽,水手靠船边而坐;站桡长又窄,水手伴坐桡而站。站桡队只在竞渡或转圈时下桡,其它时间都是把桡板倒竖在自己脚边进行表演和歌唱。唱的形式有领唱、合唱、对唱。唱的内容也非常广泛,但曲调只有一种,即益阳人独创的《龙船曲》。
除了站桡和坐桡,还有一种甩桡。其形状和坐桡一样,由四个水手分别坐在第四舱和第三舱,甩开膀子依照锣鼓的咚锵之声,有节奏地在空中前俯后仰地甩动桡板。在九舱和十舱舱面还配有一对花旦小丑专门表演。船的中间竖着一根尾部留有青翠枝叶的竹杆,一个丑旦摇着蒲扇把竹杆拉得一闪一顿,益阳人称为打闪篙。双方竞渡至少是三公里,有时在十公里以上。
清道光进士周代炳曾在资水下游观看龙舟竞渡之后,在《龙舟记》中记载:湖湘龙舟竞渡习俗,自五月溯日(五月初一)至端午日,每日啸江河,裹红巾,排列登舟,舟始行锣鼓齐应,坐着缓桡,而进,立者竖桡而歌,整以暇也。迨以二三舟相近,鼓乃急,立桡分水,桡具下,竿摇水激,呼声雷动,江水为沸,虽杨么水轮不及也,数舟急进,须臾,渐分胜负。
益阳人在资江上呈现的不止是激动人心的竞赛,更有丰富的民俗表演。端午一至,资江两岸人声鼎沸,观众、选手同样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全长三十米左右的龙舟,腰宽不到一点六米。按天上的星宿或神佛之数而定的船舱,坐满着蓄势待发的益阳人。或奋起划桨,驱动龙舟在河面上劈波斩浪;或敲响锣鼓,水上即是舞台放声唱歌。周围民众则站在岸边,伴随吆喝声加油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