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部风物志
红楼梦里的那块石头
作者/王建兴
《红楼梦》最初叫《石头记》。其异名还有《情僧录》《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和《金玉缘》等。曹雪芹的八十回《石头记》故事未完就在十八世纪五十年代以手抄本流传。三四十年后活字排印本出现,回数增加到一百二十回,书名改为了《红楼梦》。据说曹雪芹本人为《石头记》自定的书名是《金陵十二钗》,对后人改的《红楼梦》书名不予首肯,真相不得而知。所幸的是,由《石头记》而《红楼梦》的书名之变,是从质朴到迷离,从现实到虚幻的升华,更尊重作者的创作原意,更生动传神地表达了作品主题,更符合作品的唯美主义倾向和雅俗共赏的社会传播效果,更契合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情结和美好人生愿望。好知青冢骷髅骨,便是红楼掩面人。人生一世就是万境归空一梦破灭,红楼贵族的显赫富贵也无非南柯一梦。恍惚之间,人生的种种悲剧只有通过对梦的依傍而去在精神上予以超越了。不管书名怎么变换,贯穿作品的主线还是一块顽石的一场大梦,作者的笔,也始终没有离开这块石头。
《红楼梦》在前奏里就写到了这块石头。它是女娲补天所剩。经过千万年后有了灵智,听了渺渺真人和茫茫大士这一僧一道讲述的红尘繁华后有了去凡间游历的念头。就在这一僧一道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它变成一块扇坠大小,鲜明莹洁,可佩可拿的美玉,不知携到何方的时候,恰好遇上了绛珠草给神瑛侍者还泪的情愿公案。这块变为美玉的石头,便随了“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的神瑛侍者经历了凡间一世,最后回到原来之地,把一段尘世亲历记刻在了自己身上。不知几世几劫以后,让经过这里的空空道人从头到尾抄下,交曹雪芹披阅增删,分出章回,便是煌煌巨著《红楼梦》了。这颇有第一作者是这块石头而本故事纯属虚构的意味。不禁让人想到“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这句“红楼名言”。惊叹之余仿佛发现:原来在曹雪芹心中,这干干净净的千古红楼大梦,也必是一块萦绕仙气的石头才配做的!
《红楼梦》一开始就讲了一个神话故事。远古时代的两名男神在争斗中撞断了天柱,天的西北边破了一个大洞。女神女娲决定炼石补天。她在大荒山无稽崖堆巨石为炉,取五色之土,借太阳神火,历九天九夜,炼就五色巨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可女娲用这些巨石补天时唯独一块弃之不用。这块被女娲弃之不用,有意置于青埂峰下的石头,自经煅炼通了灵性,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中,命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于是,这块无缘补天的石头,便有了充当护花使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缔结“木石前盟”的机会,有了脱胎人形,投胎为人,到温柔富贵之乡走一遭的机会。由之,我们便有了“半本论语治天下,一部红 楼暖红尘”的福气,有了那以泪相还缠绵不尽的宝黛爱情,有了这千年万代照耀红尘的红楼大梦。这块石头的神话故事充满了无限温情,让人世的情爱纠缠在冥冥中注定了不可知的缘份与牵连。以宝黛爱情为线索的《红楼梦》就这样让一块石头拉开了序幕。这块石头人间游历一趟后又矗立在了天边。《红楼梦》却留在了人寰。如果把这块介于幸与不幸之间的石头只理解为空有补天之才却报国无门,只能借笔舒愤而思垂空文的曹雪芹,不无不可。而把它理解为为民补天的女神女娲对悲欢人世的深情悲悯,则更显作者宣扬那诗意人生,执著于红尘历劫的慈悲大爱。
这块石头倒底是谁?吴文程先生的《<红楼梦>中的那块石头究竟是谁?》说得很有意思。他说我们以前看《红楼梦》通常都认为这块石头和赤霞宫神瑛侍者都是贾宝玉。而周汝昌先生认为那块石头(也就是通灵宝玉)是贾宝玉,而神瑛侍者是甄宝玉。吴文程先生觉得周老的石头和神瑛侍者不是一个人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不敢苟同石头是贾宝玉而神瑛侍者是甄宝玉的说法。因为整个《红楼梦》的故事是以宝黛二人为主线的,神瑛侍者要下界历劫,绛珠仙草要下界报恩,如果石头是贾宝玉,神瑛侍者是甄宝玉,绛珠仙草就还错泪了。难道曹雪芹会给我们讲一个还错了泪的故事吗?吴文程先生在肯定贾宝玉就是神瑛侍者之后说,那块未能补天而被一僧一道幻化下凡的石头,是《红楼梦》的“命运神”贾元春。他引出了《红楼梦》第十八回中的一段文字:“元春入室,更衣毕复出,上舆进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此时自己回想当初在大荒山中,青堙峰下,那等凄凉寂寞,若不亏癞憎,跛道二人携来到此,又安能得见这般世面。本欲作一篇《灯月赋》,《省亲颂》,以志今日之事,但又恐入了别书的俗套。”这些拨云见日的文字告诉我们,那块石头是贵极一时的皇妃贾元春。后来,宝玉的石头不见了,贾元春很快暴毙,也是一个明证。贾宝玉对太虚幻境有印象,但对大荒山无稽崖没有丝毫感觉,则再次为吴文程先生的判断提供了证据。如此,这块身为《红楼梦》主人公的石头真的是贾元春吗?
这块石头颇具匠心。它是从曹雪芹改编的女娲补天故事中诞生的。知名红学家汪宏华认为,这块石头有三层深意。首先,从哲学层面上揭示了人类的起源,即人类是来自于原本矛盾对立的“天”与“地”的一次偶然,一次微小的统一。而这块不被天与地认可的人性化的石头,就是一个新生物了。其次,从生理层面上揭示了人的起源,即个体的人都是男女灵肉交合之后的结晶。第三,从文学层面上揭示主人公贾宝玉的生命产生,超出了一般人呱呱坠地的朴素发生学理念,对人的认识上是显著的超越,既解答了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等形而上的疑问,还对应了形而下的大荒山和石头等真实原型。此外,这块无才补天入了红尘的第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顽石,与女娲锻炼的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一样合周天之数,高十二丈象征了金陵十二钗,方二十四丈象征了金陵十二副钗和又副钗。它所讲的红楼大梦哪里仅仅是作者自谓的谈情?分明是对人类生命意义与真善美生活的苦苦追寻。这真是旷古未有的文学表达!
这是一块叛逆的石头。它让我们在心灵震动中感悟到了人对命运之神的竭力抗争。未经文学表达之前,自然事物本身不具有审美内涵和生活意义。在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作用中,事物才具有了审美价值和艺术效用。很多文学作品都从审美角度表现了人与石头的精神共性,让石头人性化了。《西游记》里的齐天大圣孙猴子既是从花果山的一块仙石中迸出来的,也是从五行山下被救出来的。《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是从上书“遇洪而开”四字的石头(石碑)之下的地穴里冲出,散作百十道金光往四面八方而去的。这与《红楼梦》中的这块“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的石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这些不堪遗弃、不受压迫的石头,就没有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一心要改变世道命运的梁山好汉和孙猴子以及贾宝玉了。这些叛逆的石头,不仅在作者和读者的审美意识中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更让我们活生生地感受到了人对命运之神不可更改、不可抗拒、不可妥协的竭力抗争。
这块“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的石头到底在哪里呢?
与曹雪芹交好的爱新觉罗·敦敏的《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这大概是敦敏在说好友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了最高峰的《石头记》吧一一这时 候的这块石头,是装在曹雪芹心里的。曹雪芹说,这块石头是女娲补天之后所遗弃的。据此则这块石头当然在女娲补天的西北之地。曹雪芹又说,这块石头出自“日月所入山”的“大荒山”。这个“大荒山”是从《山海经》来的。西北之地的天水,是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境内的崦嵫山(今齐寿山)正是神话传说中的日落神山。——或许连曹雪芹也想不到吧?《红楼梦》里的那块石头,就矗立在轩辕故里天水市清水县花石崖万紫山中,名叫“补天石”。



王建兴,笔名白驼,1967年生,甘肃清水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飞天》《朔方》《雪魂》《金城》等多家刊物。著作并出版地方文化专著《轩辕故里清水文化》、诗集《清水清音》、中篇小说集《上善若水》、长篇历史小说《秦亭马鸣》、长篇红色题材小说《渭水滔滔》等。有作品入选多种选本;曾获甘肃省文联及《飞天》文学杂志社主办的2016年全省文联系统文艺助推精准扶贫专刊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