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吃食(节选)
作者:迟子建
朗诵:盛金玲

清明过后,
天气越来越暖了,
野花开了,草也长高了,
这时端午节来了。

家家户户提前把风干的粽叶泡好,
将糯米也泡好,
包粽子的工作就开始了。
粽子一般都包成菱形,
若是用五彩线捆粽叶的话,
粽子看上去就像花荷包了。
粽子里通常要夹馅的,

爱吃甜的就夹上红枣和豆沙,爱吃咸的就夹上一块腌肉。
粽子蒸熟后,
要放到凉水中浸着,
这样放个两天三天都不会坏。

父亲那时爱跟我们讲端午节的来历,
讲屈原,讲他投水的那条汨罗江,
讲人们包了粽子投到水里是为了喂鱼,
鱼吃了粽子,
就不会吃屈原了。

我那时一根筋,
心想你们凭什么认为鱼吃了粽子后就不会去吃人肉?
我们一顿不是至少也得吃两道菜吗!
吃粽子跟吃点心是一样的,

完全可以拿着它们到门外去吃。
门楣上插着拴着红葫芦的柳枝和艾蒿,
一红一绿的,
看上去分外明丽,
站在那儿吃粽子真的是无限风光。

我那时对屈原的诗一无所知,但我想他一定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因为世上的诗人很多,只有他才会给我们带来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