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总是微笑着
作者 |湘西散人王一丁
诵读 |明子

他总是微笑着。在我的印象中,这似乎已经成为我最初定格其性格脾气的一幅迹近固化的人物脸谱。他那略微有点搔首弄姿却人畜无害的清和的样子,还有他那条可有效彰显其修长健朗身材的褪色牛仔裤。在一位七旬老者身上令人感到有些讶异的这一切,对他来说却无比自然。
我们应该是1998年左右认识的。如此说来,彼此相识相交的时间也有二十几年了。那时我还在体制内,加之尚年轻,职业、岗位和性格使然,下班后的应酬特别多。而他是职业画家,画家当然是需要广交朋友、寻找有缘人的,我便时常致电他,主动开车接他外出同乐。于是,我们得以经常在一块山吃海聊,漫无边际;横笛击鼓,操弓唱和。
他好像不属于那种执着于世俗欢乐的人。为了艺术,他甚至一直可以容忍自己一个人在外长年漂泊,而任家室儿女顾自滞留故乡野蛮生长。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有点不可思议,慢慢地也便习惯了。呵呵,艺术家嘛!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以及选择其不同生活方式的自主意志和自由。包括一些不为人知的无奈与不堪。
对世间万物他似乎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悲悯和哀矜。他从不随意臧否人事,面对每一个人,他都能轻而易举地洞悉其人性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褒奖。这让他广结善缘,身边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在我看来,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其实他已修炼得“相当佛系”了。我觉得这是特别需要芸芸众生学习的地方:而最后我也确实这么学着像他那样去做了。这让我的生活平添许多喜乐。记得他曾经对我说过:赞美是最好的礼物。所以,尽管他平素不拘泥于繁文缛节,似乎去见谁都空着一双手,但其实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赞美的言辞,往往是对方最最需要和稀罕的。辽宁作家刘元举因此习惯称其为先生,盖因深感其性格之仁厚包容也!无独有偶,我发现这与多年前体制内一位从部队转业到海关担任领导的客家罗姓长者的做人原则不谋而合。那位长者对我说过一句话,我终身牢记:不利于安定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安定团结的事不要做。最开始我也不以为然,觉得这种“世故”与“滑头”有违祖训里的爱憎分明——至少在咱们古老的湘西,千百年来大部分乡贤是崇尚且享受快意恩仇的;但随着年龄渐长,我发现人有时候真的需要难得糊涂,大可不必时时较真、事事弄个一清二楚。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看破不说破,几人能践行?
于是我对这位画家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深深的敬意,并引为忘年之交。他早期以画人物擅长,中后期则对自然山水花鸟虫鱼有了更多的喜爱和投入。他是“美人王”,他是“王美人”,他笔下的仕女眼神里充满哀怨,似乎一直在对命运对生活作着某种孱弱的抵抗;他笔下的花草迎风摇曳、婀娜多姿;他笔下的雀鸟顾盼生辉、振翮欲飞;他笔下的山水藏风聚气、错落有致……他的山水画代表作尤其为人称道的大约当推曾经高悬于东莞东湖花园酒店和会展国际酒店一二楼显眼处的两帧巨幅作品。而这也使坊间一些附庸风雅者对他的作品有了收藏的兴趣。二三十年来,他身后不乏一批虔诚的追随者和激赏者。但这一切似乎并未带给他物质上长期的和应有的丰腴绵沛。他的生活有时甚至看上去颇显几分清贫与拮据。比如说,他酷爱大红酸枝和千疮百孔、锈迹斑斑的沉船木家具,却未能如愿以偿把所看中的“心头好”全部请回家中,只能择其三五善者向商家讨价还价,磨半天嘴皮子,最后一头大汗想办法弄回位于篁村“城市假日”的挑高层公寓里朝夕为伴、闭眼摩挲……
许多人特别喜欢他的字。在我看来,他的字是那种典型的画家之字。拧着,歪着,有浓有淡,或粗或细,左右照应,上下互动,好像普罗大众在跟生活较着劲,流着汗,淌着泪,却不失隽永。
他于2022年春节大年初一那天在武汉江夏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驾鹤西游。由于疫情,半年后我才得知噩耗。在我的记忆中,他总是微笑着,包括现在。总是微笑着的他,仿佛从未离开,从未远行。
豆蔻花开紫绕堤,小舟轻过剑桥西。
绿荫拂岸寻旧梦,何处风景不旖旎。
没错,他是画家王剑桥。
壬寅年夏日匆就于中国作家第一村•筑德堂

作者
王一丁:湖南洪江古商城出生。祖籍古龙标(今洪江市)。1988年进入广东东莞。当代知名赋人和文学活动家,东莞原创文学重要代表作家之一(据2017年第5期《中国文艺家》对“文艺莞军”的介绍)。已公开出版作品多部。另有电视剧《白色追踪》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电视台多次播出。近年主攻骈体文创作。计有三十余篇在网络线下广为流传,影响较大,被各门户网站大量转载。多篇赋文系受各地特邀特约创作,并被景点刻石传播。

朗诵
明子: 经济师、有声小说演播者。师从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播薛飞学习朗诵。全国少年儿童播音主持专业高级教师、北京语言艺术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韩青年作家短篇小说选》和长篇小说《重生初中校园 超级女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