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中文架起空中的亲情桥梁
梁源法
在人的一生中,亲情可说是最为珍贵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亲情,包括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儿女之情、兄弟姐妹之情、祖孙之情,等等。这些亲情,是维系一个亲密、温馨与和谐家庭不可或缺的营养剂和粘合剂。千百年来,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一切都会如过眼云烟,随风飘去;却也留下了不少母慈子孝、夫妻相敬如宾、祖孙相依为命等动人心魄的美好故事,并广为传颂,成为后来人崇敬和学习的榜样。
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无疑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奋斗和前行的强大动力。
几十年前,一个家庭父母与子女,甚至一家祖孙三代,基本上都是在故乡同一地方共同生活的为多,他们几乎可以天天见面。后来,社会发展了,交通发达了,各种层面的交流也增加了,人们的商业活动和就业面也随着扩大。这样,也就带动了人员的四方流动。不少家庭的子女长大了,到大城市求学,学成后不愿意再回老家了,就在城里找工作、安家;有些年青人为了追求事业的发展,敢到各处闯荡,哪里有发展前途就在那里安家。所以,现代社会,父母与长大了的子女住在一起、或者祖孙三代同住在一个地方的大家庭也就越来越少了。
尤其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后,国门打开,国际间的交流与交往日益频繁。出国求学与出国工作的年青人也越来越多,因生活的需要,他们在当地结婚生子、安家立业,慢慢也就变成了侨居他乡的海外游子。
这样的家庭,有一个特点,他们在国外出生的孩子,因为从小接受外国教育系统的教育,用的是当地语言,所以也就习惯以当地语言为日常生活的第一语言。在家里,一般情况下,父母也会坚持与他们用家乡语言交流,虽然认字不多,起码也能讲些中文的简单日常用语。但是,如果父母一方是外国人,加上平时家庭里都是用当地语言会话,则孩子学习讲用中文的机会就少了。
在国外长大的中国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不住在一起,在亲情的维系上就会存在一个天然的屏障。一是,孙辈在学校上学,只有在假期的时候,才可以由父母带着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或公公婆婆。一年之中能有一次或两次欢聚,那就很不错了。但是,往往在一起亲近才几天,刚开始熟悉、亲近,又要说再见了;再则,由于语言上的问题,无法顺畅、深入地交谈,往往讲不了几句就无话可说了。这样,也就难以达到祖孙辈之间建立起无话不说、亲密无间的亲情关系。
谁都知道,亲情的建立,除了同一血脉之外,共同生活、能讲同一种语言,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空间与时间相隔,祖孙辈之间如何能建立和保持好这种家庭不可或缺的亲情,确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难题。
面对这个难题,我夫人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与实践,可以说初获成效。作为旁观者,我想把这个过程纪录下来,引以为乐,同时也留下生活中的一个美好回忆:
我们夫妻俩早年来到法国,育有一儿一女,他们都在法国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并先后到北京补习了一年到两年的中文课程,加上平日他们在家里是必须要讲中文的,所以,在踏入社会前,他们俩人基本上都能读写简单的中文了。
后来,他们都有了工作并建立了各自的家庭。我们的儿媳是日本人,我们的女婿是法国人。儿子长期在日本工作,随后就将家安在了日本北海道;女儿和女婿都在新加坡工作,他们也就将家临时安顿在了新加坡。只有我和老伴因长期在法国工作与生活,退休后也只能留在法国安度晚年了。
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分别在三个国家工作与生活,一年中,只有假期的时候,才能一家人团聚一起,享受短暂的天伦之乐。而平日里家人们只能在电话或视频里“相会”与“相聚”了。有朋友戏称:你们真是一个“国际家庭”啊,每次探亲都要跨越国界!
儿子、儿媳生养了三个儿子,他们都在当地的日本学校上学,平时在家里当然讲的都是日本话,有时也讲点法语、英语,但讲中国话的机会就几乎没有了。
女婿、女儿在新加坡先后也有了两个女儿,她们在新加坡读的是“国际学校”,教学语言是英语。一个星期只安排两节中文课。因她们在家里与父母一般都是用法语或英语交流,所以讲中文的机会也不多。
有了三个孙子,又有两个外孙女,完成了一个“好”字。对一个大家庭来说,应该是很完美的了。但是,随着时光一年又一年的过去,孙辈们从“呀呀学语”到先后上了小学、中学,我们俩老内心的不满足和些许遗憾也不期而至,那就是与孙辈们语言与思想的交流问题。一个在日本,一个在新加坡,与孙子们和外孙女们相距那么遥远,正常情况下,一年也只能相聚一次、两次。如遇上特殊情况,象2019年开始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后,与孙辈们都快三年无法见面了。
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电讯网络飞速发展。不管离得多么远,手机一打开,就可以相互通话,也可以连接视频,面对面的交谈。但是,孙辈们中文认字和讲读程度有限,视频上只能相互打个招呼,笑一笑,说几句“爷爷奶奶好”,“公公婆婆好”,“我爱你们”等。我们俩老的法文水平也有限,英文更是不会,因而双方也就很难再深入交谈下去了。
不在一起生活,亲情的培养,就只能靠平时互相通通电话或视频中面对面的交谈来实现。孩子们长得很快,一年一个样,如果几年中没有经常性的、相互深入的交谈和亲近,很快就会显得生疏与变得陌生了。
这真是做长辈的十分担心与焦虑的一个问题。
平时虽然没法生活在一起,与孙辈们如何保持经常性的交往,如何用手机的通话或电脑视频上的见面,培养亲情、加深亲情,确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经过与儿子、女儿的一番讨论、交流,我夫人主动提出了一个主意:我们退休在家,平时也没有太多的事要做,不如在网上由我来教孙子、孙女们学习中文。这样,既可以与孙子、孙女们经常可以见面,有利于培养感情、增进亲情;同时也可以使孙辈们从小坚持学习中文,长大了也能讲中国话,这对他们将来的生活、工作都是大有益处的。
这个主意与建议获得全家人的一致赞同。孙子、孙女们也表示愿意跟着奶奶、婆婆学习中文,将来长大了能多掌握一种语言,且是世界上十分重要的一种语言,多棒!
说干就干,立即行动起来。
由于法国与日本、新加坡的时差各不相同,周一至周五白天正常时间,孙子、孙女们都要到学校去上学,网上学习中文时间只能安排在他们放学回家以后。经过协商,五个孙辈们根据他们放学时间,从周一至周五每人一天,巴黎时间早上十点或十一点开始,学习一小时或半小时。
孙子、孙女们听说由奶奶、婆婆教他们学中文,都很兴奋,积极性挺高。说好了,到了学习时间,由他们主动打电话过来与奶奶、婆婆联系,开始“上课”。
学习计划和上课时间商定后,接下来可够奶奶(婆婆)忙一阵子的了。首先要找到合适的教材。经多方比较,在欧洲时报文化中心的帮助上,最后选定由北京华文学院编写、暨南大学出版的“幼儿汉语”课本和“汉语练习册”。这套课本采用的是汉语简体字,配以拼音读写,内容由浅入深、图文并茂,并有大量的练习空间,很合适初学中文的儿童们学习。
当这样的远程中文老师确实不容易。首先要把课本一页页复印好,从电脑里传过去,让孩子们知道每次学习的内容。刚开始时,孩子们都怀着一颗好奇心,积极、主动地一到学习时间就打开电脑,等着老师来教。老师读一句,他们跟着读一句,“中国”,“中国”;“我的家”,“我的家”;“你好”,“你好”。电脑视频里传过来一声声读中文的童音,煞是好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收效明显。小孩子们记性好,读过的字和词组,一般都记得住,并知道是什么意思。加上老师在教字识句的时候,也与他们聊些日常生活上的事,讲一次听不懂,再重复一次,慢慢他们也就懂得老师所讲的意思了。
六、七岁,八、九岁的孩子,毕竟还小。时间一长,加上学中文的初级阶段,总是以反复认字和认词组为主。这样,他们往往会觉得有点单调和枯躁,就开始坐不住了,常常会站起来不断的走动,或者拿起身边的玩具玩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考验老师的教学水平了。此时,如果靠一味的训斥和拉脸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是要想办法和他们讲一些与所学字或词组相关的小故事,吸引他们的兴趣。这不仅很快能让他们安定下来,而且更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的字或词组的理解和记忆。
很快,我夫人开办和自任老师的网上家庭“中文学习班”,已经一年半时间了。这一年半时间里,除了临时有事,不得不取消上课外,一直都坚持了下来。孙子、孙女们也都将到点学中文成了习惯,学习中文的兴趣也不断增强,中国话讲得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顺溜了。成绩是显著的。除了上课,我们三地用中文网上聊天的时间也增多了。在视频上,我们与孙辈的交流已不再停留在“你好”、“我爱你”的水平,还可以简单地聊点日常生活上的事儿。
目前,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成员,虽然分别居住在日本、新加坡和法国,但是通过网上学中文的办法,在空中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将三地连在了一起。让孙辈们能讲越来越多的中文,果然是喜喜人的收获,但更大的收获是,通过网上学中文,大家可以时常在网上见面、聊聊,不知不觉中大大增加了祖孙辈之间的亲情。我夫人笑说,已退休多年,但这一年多来,每天要准时在网上教孙辈们学中文,好像又重新上班了一样。辛苦是辛苦一点,但所付出的辛苦能带来更多的亲情,这又是何等的快乐啊!
长期生活在海外,且祖孙辈们又不能居住在同一个地方,寻找到一种办法让孙辈们从小就开始学习中文、学讲中国话,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在这个跨越长空的网上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拉近祖孙辈之间的距离和增进家庭成员中的亲情,是我们老一辈人的一个新任务。
让我们继续搭建好这座维系亲情的空中桥梁!
梁源法 2022年5月于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