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漫步王府井大街之九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漫步王府井大街之九
今天,我们首先到王府井大街的友好街去看一看。
据有关资料介绍,友好街这条充满现代气息、高品位、高标准、高格调的国际化中心商业街,与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结为了友好姊妹街,使它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们还注意到,这里的百货大楼、外文书店、丹耀大厦、工美大楼、王府女子百货商店、穆斯林大厦、新东安市场与盛锡福、同升和、东来顺、全聚德、四联美发、百草药店等,构成了这条810米商气十足的现代化的商业街。
大凡到过王府井大街的人,恐怕都不能不到友好街看一看。

王府井大街
我们看到,这里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
有资料曾这样写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又重唤青春,使每天50万人左右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
王府井大街可以说是早已闻名海内外了,有关资料曾这样写到:像埃菲尔铁塔和香榭丽舍大街一样,北京王府井商业大街早已经名声在外了。而对于众多的国人来说,到北京一趟,逛王府井和爬长城一样,是必不可少的日程。
另有资料说:不知从何时起,旅游、购物都不再挤到拥挤的市中心去了,居住地附近的各种档次的商场、商厦、超市,使人们享受到了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好处。
是的,王府井大街几乎成了人们谈起物质贫乏时代的代名词,王府井大街在北京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后来,王府井大街决心改变自己的面貌了,自1992年起王府井就开始悄悄地改变着自己的面貌,而1999年8月,在经历了"八年抗战"之后,王府井大街终于又以崭新的面貌和世人见面了。
我们再看一下相关历史。这里的教堂,包括王府井在内,曾是洋人、洋教、洋货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八面槽路东的天主教堂建于清顺治十二年,也就是在1655年的时候,最早建在甘雨胡同路北,又称"东堂",是北京继宣武门教堂(南堂)之后的第二座天主教堂。
这里我们记录了如下部分资料中的文字:早在1900年5月15日,东堂率先遭到义和团的攻击,"十六日,今晨探报,东华门外教堂起火,不少教民被牵而北去,是为义和团入京第一次肇祸也。"(杨典诰《庚子大事记》)。"十七日,义和团民焚烧八面槽、双旗杆等处教堂、施医院、讲经堂……凡在奉教之男妇老幼,莫不丧胆,逃脱不及,多隐藏东交民巷英国府中,其家资产业俱为土匪所得″(仲芳氏《庚子记事》)。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