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龙 道 沟
文/连春
5月28日,我们历史地理班的4位学员在本溪活地图——原旅游局局长何勇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周末之旅--龙道沟之行。
龙道沟位于辽宁省本溪县境内。从本溪市内出发驱车约2小时到达目的地。放眼望去,满山满岭的绿扑面而来,绿得干净,绿的新鲜,绿的纯粹,没有一丝杂色。群山连绵起伏,四周环绕,巍峨辽阔,气象恢宏,真的是“苍山如海”。这哪里是“沟”啊!冠以“沟”字真的是小化了此地。当日,天气晴好,蓝天白云绿树群山三种颜色绘成了美丽的画卷。清风徐徐,温度适宜,身心舒爽。

我们首先进入景区左侧,开始红色之旅,重走抗联路。“踏寻红色足迹,体验别样风景”。本溪县是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联笫一军的主要根据地。杨靖宇、宋铁岩等著名将领和他们领导的抗联队伍在这里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斗争,留下了众多抗联遗址。前行不远,矗立着杨靖宇的高大雕像。英雄目视前方,大义凛然,左手持枪,右手攥拳。我们一行人不约而同前去瞻仰,并同时向英雄三鞠躬。我作绝句一首:
杨靖宇雕像
英雄屹立在龙川,高大魁梧紧握拳。
多少风云沉足底,目光如炬气昂然。

沿着木阶小路蜿蜓而上(何老师说,这是后修的,抗联在这儿时根本没有路,都是一片密林)来到了第一个密营--地窨子。其实就是一个掏空了的土堆,仅开了一扇门一个小窗。我们每个人都进去看了看。里面很暗,需要适应一下光线。只见一个大土炕与一个小小的灶台相连,上有一口小锅;炕上无炕席,炕下的活动空间只有一人来宽,总面积约十平米左右。这是保存最完好的密营,原址原貌。若堵上门窗,从外面看就是个土堆,隐蔽性很好。还有几处这样的地窨子。有的密营则是窝棚,在低凹背风处用草木搭起,看起来仿佛是草堆。如今草木已腐,但窝棚遗址犹在。

龙道沟密营是抗联在本溪最早的密营之一,是抗联第一军第一师转战本溪县的主要密营,是杨靖宇在东北抗联一军一师师部,是东北抗联的主要密营之一。杨靖宇曾在龙道沟的密营--地窨子里居住;与一师师长程斌、三师师长王仁斋商量准备组建四百人的骑兵部队;与一师参谋长李敏焕、三师政委周建华、三师参谋长杨俊恒务虚第二次西征会议。龙道沟的地窨子,见证了第二次西征会议的务虚会,是第二次西征会议的策源地。
看着这地窨子,我喉咙哽咽,眼中噙泪,心里难受。填词一阕表达我的所见所思。
西江月·杨靖宇密营
地窨马灯土炕,树皮野菜干粮。蚊虫叮咬忒猖狂。哪有如今纱帐。
千里皑皑雪野,三冬薄薄衣裳。北风呼啸卷山冈。铁骨焉能无恙。
我们今天住的高楼大厦,窗明几净,灯火辉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小区安全整洁亮丽;各种蔬菜水果琳琅满目任意挑选,粳米细面应有尽有成箱成袋。现在真的是生活在人间天堂。应感到满意感到幸福。今天的幸福是英雄先烈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应知道珍惜懂得感恩,应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的振兴伟业中,不忘初心,不负英烈。我说“今晚不走吧,就在这地窨子住一宿,体验一下在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里饿着肚子蚊虫叮咬的感觉”,有的人立刻说“好吧,这就叫身临其境,不然感受不深,最好等数九寒天时再来体验一下”。
离第一个地窨子不远处有一口直径约半米的井,用木楞盖住,不仔细根本看不出来。井也隐蔽的很好。这是大自然的恩赐,真正的山泉,保存完好。这是抗联将士们喝过水的井,这是抗日英雄杨靖宇喝过水的井,这是为抗日做出贡献的井,因此被称为抗联井。里面的水非常清澈,我也喝了一口。这算不算饮水思源?感恩这口有功之井。特赋诗一首:
抗联井
清泉老井隐深山,造化神奇未等闲。
抗日功臣青史载,支撑靖宇渡时艰。
我们继续穿行在山林草丛中,还得小心被绊倒或滑倒,终于见到了密林深处的练兵场。靶子还在,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修理武器的情形,刻苦训练的场面。因而赋诗一首:
练兵场
密林深处练兵场,隐蔽行踪把鬼防。
望靶犹闻声呐喊,听风还似步铿锵。
机灵头脑精神足,敏捷身姿气势昂。
雪雨冰霜山作证,军魂永驻杀豺狼。
密营、师部、练兵场、抗联井,都客观真实地记录着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提醒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创造未来。

龙道沟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蓝儿溪、断臂崖,特填词一阕致敬十壮士。
鹧鸪天·断臂崖——山海关外的狼牙山
十颗青松似玉雕,崖边挺立蔑狂飙。当年弹尽追兵至,壮士心坚生死抛。
人断臂,雪齐腰。眼前百尺峭崖高。相牵跳入冰河里,抗日英魂上九霄。

参观了部分红色景区,上山下山,已经很疲惫。只粗略地浏览了绿色景区--在龙道沟的右侧。这边道路平坦宽阔,老少游客络绎不绝。主要景点——龙门瀑布,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5万个,被称为天然氧吧。人们争相拍照。未见其貌先闻其声,比及跟前,薄薄的雾气扑面而来。瀑布从悬崖凹凸不平的表面上蜿蜒而下,并非“飞流直下三千尺”,崖底潭清水浅,下有出口形成一条小溪欢快而去。正是:
龙门瀑布(新韵)
陡峭嶙峋百尺岩,奔波一路入清潭。
飞珠溅玉生酥雨,漾起縠纹石影间。

沿着栈道上行,浓荫蔽日,时闻鸟儿鸣,吊桥横跨溪谷,两岸连通,往来便利。龙道沟,幅员辽阔,深林茂密,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远离喧嚣。“龙道”谐音“龙到”,传说努尔哈赤曾到过这儿,因此取名“龙道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道沟,抗联将士曾在此练兵居住运筹帷幄,真正是藏龙卧虎之地;龙道沟以其革命历史和原始生态正吸引着八方来客;龙道沟的旅游业正呈现龙腾之势。吟诗一首,不足以概括全貌。
仲夏游龙道沟
林海苍苍一色收,时而鸟雀亮歌喉。
熏风翠盖云天净,飞瀑清潭树影稠。
铁索吊桥深谷跨,抗联将士密营留。
阳光普照山河壮,醉我心胸绿满眸。
龙道沟,绿水青山常在;龙道沟,红色血脉永传。

【作者简介】
连春,原名:李春莲,物理教师。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本溪市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本溪广电报》、《诗艺国际》、《奉天诗刊》、《情感文学》、《诗文艺》、《中华辞赋》、《鸭绿江》、《诗词》报等微刊纸媒。曾获诗文艺优秀奖;“第五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三等奖;第九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有作品入选几个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