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二十四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六)季氏9——12章
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译文:先生说:“生下就知道各种知识的人是上等人;通过学习才掌握知识的人是次一等的人;被困难困住才去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的人;被困住也不去学习,这样的人才是下等人。”
点评:本章把求知分成四个等次,意在激发人上进,提高自己的等级。第一等“生而知”是不存在的,属认知的局限。孔子也不承认自己生而知之。他曾说“舜,其大智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这说明他认为连舜也是“学而知之”的人。第二、三等相当中等人,有主动、被动学之别,孔子认为自己属于主动学的。第四等是下愚,即先天性痴呆,这是不可移的。孔子看不起困而不学的人,赞成主动学改变自己命运的人。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译文:先生说:“君子有九点要用心思考:看要想着看明白,听要想着听清楚,脸色要想着温和,容貌要想着谦恭,说话要想着忠诚,做事要想着敬业,有疑惑要想着问难,有愤恨情绪要想着失控可能带来灾难,见到得利要想着道义。”
点评:本章孔子提出“九思”,其中“思明”、“思聪”、“思问”是认知之思,“思温”、“思恭”、“思忠”是善待他人之思,“思敬”、“思难”、“思义”是品德修养之思。孔子用“九思”概括了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能触及的大部问题,每个人都应勇敢面对,认真实践、理性处理。李泽厚评论本章,说它所写即“非常具体的生活规范,这也就是‘礼’”。“君子”是孔子所树可望而又可即的道德典范,不像“圣人”那样高不可攀。为便于人们学君子,《论语》多章都提供了君子言行举止规范。如(十二)4章的“二不”(不忧、不惧)、(十六)7章的“三戒”(少戒色、壮戒斗、老戒得)、(十六)8章的“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二十)2章的“五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十六)10章的“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得思义)。有的人为提示自己不忘“九思”而用九思”起名,如思明、思敬、思聪等。

11.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译文:先生说:“见到善良,就像怕追赶不上那样追;见到邪恶,就像把手伸入热水中那样赶紧躲开。我见到过那样的人了,我听到他们说的话了。用隐居来寻求保住自己的志向,践行仁义来实现自己的正确主张。我听到这话了,只是还没有见到说这话的人,这些隐者只说不做。
点评:本章前四句展示了儒者积极的处世态度,“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对此,见了人,闻到语;后四句展示隐者消极的处世态度,口头说“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实际却只说不做。孔子对隐者持批评态度。有的注本,理解不同于此。本书认为《我读论语》指出的孔子的特点是“重在掺和”很合实际。后期的孔子不赞成隐,即使是乱世他也主张积极入世,他看不上的人召他,他都想去试试,即使自己不进去,派学生入也可以。学生入,没有人达到它的监视、影响的目的。但是,他从学生入世,收到两个意想不到的成果:一是冉有影响了季康子,使他荣归鲁国;二是在内外扩大了自己和儒学的影响力。

12.孔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其斯之谓与。”译文:孔子说:“齐景公有四千匹马,他死时,没有值得百姓称颂的德行。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一无所有,百姓却从古到今称颂他们。《诗经》上说:‘诚然不是因为他富了,只因他有出奇处。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伯夷、叔齐吧!”
点评:本章以正反典型对比说明,行善积德才能被人称颂,流芳千古。据《论语集释》1337页引《集注》言,本章开头应有“孔子曰”,“其斯”前应有“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均为“阙文”。本书以为是,特补入原文。有的《论语》注本仍“阙”。“诚不”两句出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异”指有出奇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