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恩师王维宪
文/刘亚学
我的恩师王维宪,是松原市人,1937年12月生于老扶余县城东东三家子屯(今宁江区善友镇东三家子村),属牛,现年已是85岁高龄。他的一生命运多舛,从小丧父,中年失兄,晚年亡妻。五十年代中期毕业于吉林师范学院,被分配到原扶余县伯都中心小学教书,担任六年级班主任。那时讲究培养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教毕业班,保证较高升学率,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王老师接手六年二班的时候,我们第一次见到他,印象特别深刻。他中等身材,穿着黑色衣裤,面目并不白皙,表情严肃,让人心里打怵。果不其然,他一向对犯错学生毫不留情,不仅批评教育的话语嘴黑,而且有时还罚站。开始时,学生们对他并不看好,背地里发泄对他的不满情绪。后来觉得,虽然他严厉一些,都是为学生好,对我们将来成长进步大有帮助。批评人时如严冬一样冷酷无情,辅导落后生时却不厌其烦,毫不放弃。因此,全班综合学习成绩突出,受到校领导和家长们一致好评。
一晃两个学期一个学年过去了,迎来了决定命运的中考。王老师领着学生们复习功课,并且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语文、算题都划出了重点,个别的进行了押题。他让学生们作文《记一次劳动》,当时大家很不理解,认为他在有意难为大家。考试的时候,作文题果然是《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我们对王老师打心眼里服气,对他更加崇拜了。尤其是曾经吃过老师苦头、又奇迹般考取初中的学生尝到了甜头,一改过去的负面看法,一夜之间将他奉为神明。那一年,学校的升学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在全县小学中名列前茅,创造了新高。我荣幸地考取了伯都中学,怀揣大学梦想进入校园继续深造。谁知霹雷一声震天响,“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我们这些考上中学的人又回到了小学校的附设初中班“复课闹革命。”
风水轮流转。我们的班主任竟然还是那个熟悉的身影——王维宪老师。在那特殊的年代,文化课早已退出舞台中央了,上午学文化,下午闹革命,各占一半时间。可是,王维宪老师依然如故,在上语文课时,一丝不苟,要求甚严。不仅做好了教案,而且认真讲解。他常说,要想给学生半桶水,老师必须准备一桶水。最让人不解的是,别的老师不留作业,他却一如既往照留不误。记得有一次,他给学生同时留了两个作文,一个是记叙文,一个是议论文。第二天检查作业,多数学生都没合乎要求,气得他在课堂上狠批一顿。然后,要学生们重写。在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之内,完成两篇作文,这简直是拿鸭子上架!王老师却说这是强化训练。还好,全班我第一个交作业,王老师看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大约一个学期以后,王老师被调整到下一年级。同学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走了“白专道路”;有人说他父亲是“历史反革命”,株连到了他身上,不能重用,故而降级。虽然是众说纷纭,但是他父亲当伪满警察一事,确实对他有政治影响。这在后来他写的那篇《感谢阶级斗争》一文得到了证实。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王老师的政治生涯有了转机。在取得中教高级学术职称后,由伯都中学调到县教师进修学校任语文教员,后又被提拔到县教育局任副局长。而后,他又作为民主人士被选为松原市宁江区政协副主席,继而改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在进修学校教员期间,王老师刻苦钻研业务,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被誉为“小学语文教育家”。
在任县教育局副局长期间,他严于律己,工作认真,受到好评。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分管教学工作,难度相当大。但他迎难而上,狠抓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基础设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实际工作,表现出了较强的魄力和领导能力。
在履职县政协副主席期间,王老师不辱使命,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作为民主人士,自觉地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强化地方统战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松原市建立后,设立松原市扶余区(后改宁江区),王老师转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之职。在最高权力机关担任要职,他尽职尽责,密切配合区委中心工作,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高参”。他德高望重,深受人们的尊敬。
退休以后,王老师在思想上永不退休,先后领纲组建了专门从事地方地域文化研究的民间学术组织洪皓研究会和伯都讷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在两个研究会工作期间,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废寝忘食,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研究文章,主编结集了不少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专著。主要成果有诗文集《王维宪诗文集》《丁丑园诗文丛》;长篇历史小说《洪皓传》(与胡瑞英合著)《一代鹰王》;《洪皓研究文集》系列之《洪皓诗词译注》,主编《洪皓在松原及其他》《洪皓流放地的洪皓研究》;《伯都讷文化研究文集》系列之《伯都讷史话与传说》(与王昭全合著),主编《伯都讷满族文化概览》《伯都讷文化研究会文集》《伯都讷史话通览》(三卷本)。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省作家协会、诗词学会、散文学会会员,松原文化研究会理事、市作家协会、诗词学会顾问,并曾担任新城戏《洪皓》的总顾问,该剧在北京大剧院演出,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其本人还曾获松原市“首届哈达山文化奖·成就奖”和“弘扬辽金历史文化突出贡献奖”。
王维宪老师一生坎坷,不懈奋斗,在祖国教育文化事业上取得了斐然业绩,值得称道。我是王老师的得意门生,他是我的恩师,师生情意重于泰山。每每回想陈年往事,我不禁对王老师肃然起敬。多想疫情过后,到“丁丑园”拜访恩师,我俩共话多彩人生!
2022年5月于长春

作者简介
刘亚学,长春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写作出版6部文学书籍,有文学作品自选集《金秋情》;游记散文集《梦境徜徉》;自传体散文集《天命者的白驹》;诗歌集《满仓金诗》;长篇小说《天下狼烟》《风雨彩虹》。在北方都市文化今日头条连载长篇小说《白老婆传奇》。创作、拍摄微电影《嘎嘎敏养兔沉浮录》,在优酷视频网上播出。此外,在省内外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