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诗人
作者:张世祥
诵读:月儿

我是谁?为何忧伤?为何孤独?为何流浪?
初识屈原,是在很小的时候,从一本连环画上看到的。印象最深的是屈原写了一部长诗《离骚》,他是楚国人,著名的爱国诗人,端午节属于他的节日。长大后,读了《离骚》,看了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及其他一些关于介绍屈原的书籍,慢慢地对屈原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离骚》也有了更全面的理解。《离骚》全诗370多句,2700多字,至今记忆犹新。
时光飞逝,又是一年端午至,赛龙舟,吃粽子,人们通过种种方式来纪念、缅怀中华第一诗人——屈原。飞渡的龙舟,香甜的粽子,担当着拯救,演绎着护佑,注释着悲壮的那一生、那一天——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一代诗人,在无奈与悲痛中走完了一生。
这一天,诗人自沉汨罗江。楚人闻讯,飞舟相救,滚滚汨罗,何见踪影?恐鱼虾伤其体,纷纷向江中抛粽米,以示护佑。随之,端午节成为诗人的纪念日。或许介子推,伍子胥与端午的历史渊源更早,但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诗人高洁的品德,忧国忧民的忠心,光辉的形象,瑰丽的诗篇,感动了无数中国人,所以端午便由屈原独享。
穿越时空,回溯历史,诗人的光辉形象跃然眼前:带着高冠,佩着长剑,穿着奇特的香草衣服,吟着瑰丽奇绝的诗句,神色高贵,目光悠远。在高贵与美好,信任与放逐,善德与修能,忧国与思念中上下求索,九死不悔。
屈原出生在群雄攻伐征讨,“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战乱时代。作为楚国的贵族,有着远大的政治理想,屈原很年轻时就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担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他内修法度,举贤任能,联齐抗秦,变革图强,“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正在逐步施展抱负的时候,怀王因听信谗言放逐屈原,这年诗人35岁。怀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楚心情,离开楚都,在四年的放逐中作《离骚》等诗篇。政治的失意,放逐的孤寂,孕育出惊艳瑰丽的浪漫诗歌,映射出璀璨的光华,光耀古今。
四年后,屈原回到楚国,时隔不久,诗人第二次遭流放,这一年,屈原43岁。这次流放,他再也没有回到长江以北的故都,湘水沅水映着瘦长的身躯,山风拂着长长的衣带,缀满香草的衣服有些零落散乱,脸色枯槁憔悴,神情抑郁而孤楚。在放逐与流浪,等待与叹息中,将自己的情感和失意的心情慢慢与山水相融,渐渐上升为一种诗歌的高贵之调和忧伤之美。诗人处境孤落,但才情四射,《九章》《九歌》《天问》等诗篇喷薄而出。有人说:从此,中国的诗歌从《诗经》的群体合唱到《楚辞》的个体独唱,实现华丽转身,流放诗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诗歌时代到来。却也如此。
无法实现的美好理想,放逐的煎熬,诗人一天天、一次次在痛苦中挣扎,在挣扎中渐渐走向高贵,实现了灵魂的嬗变,随之瑰丽奇绝的诗篇飘然而来。屈原用自己的生命提升了诗歌的高贵与瑰丽。这就是诗人,把身心交与天地,将灵魂融入江水,将生命凝成绝唱,用诗歌激荡天地,最后完成凄美的仪式,让诗魂随江水流淌……
天地诗魂——屈原,走了。带着凄美忧幽的神情,怀着一颗高洁忠贞的心,走进历史的滔滔江水中,但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高尚的爱国情怀,却穿越时空,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张世祥,笔名,麦积烟雨,现居酒泉市。当代诗人,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外诗歌散文先锋人物。2018年全国诗书画先进人物。发表于纸媒、网络平台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和好评。2018年第五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中,散文《仰望胡杨》荣获一等奖;2018年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中,散文《蓝色的泪水》荣获金奖;2018年第九届“羲之杯”当代诗书画家邀请赛中,诗作《遥远的地方》获一等奖,并入选2019年当代书画家代表作文库,2019年第六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大赛中,《一碗浆水面》荣获二等奖,2019年第二届“琅琊杯”当代诗书画家精英赛中,诗作《秦怀吟》获一等奖,2020年入选中澳文化交流中外文艺实力作家排行榜,2021年诗作《流浪的雪花》获得第八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
【诵者简介】:月儿, vv音乐官方认证主诵精英,聪明天使文化网络传媒微信平台主编,碑林路人读书会导读老师,一位喜欢唯美的文字并陶醉于声音中的热爱生活之人。原创诗作:《秋恋》《雪花的思念》《年轻的夜》《寻梦》《学会放手》等
聪明天使文化网络传媒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