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和天地宽
姜 诗
和园座落在长寿之乡和新镇威螺山脚下的小河边上。那里空气清新纯净,环境优雅宜人,是绿荫环抱的天然氧吧;怡情悦性的山水园林;是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是充满书香琴韵的清幽环境。一句话,和园是我心灵的归宿,感情的寄托,是我魂牵梦索的精神家园。

孔老先生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和园依山傍水,山水之乐兼而有之,是我欢乐的源泉,它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安慰。
和园凝结着我的心血和智慧,寄托着我的理想和希望,是我意愿的物化,情感的结晶。它象征着和谐安康,如意吉祥,标志着我对幸福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是家人同乐,朋友欢聚的好地方。

我建造和园意图何在?悬挂在伴月亭旁由我自撰的一幅檀联表达得最为充分。那就是“造园绿野,偏爱灵山秀水;建亭溪畔,闲对明月清风。”
我把园子命名为“和园”,是因为和字闪耀着和气待人的人性光辉;铭刻着儒家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的精粹。“家和国和天下和”,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所有汉字中,“和”字人气最旺,认同度最高,最受公众青睐。网民在网上投票时,“和”字得票最多。我把园于命名为“和园”,表明我的行为准则是“以和为贵”。据我所知历朝历代都喜欢和字当头,用和字命名的建筑物数不胜数。清代以湖山之胜令人心驰神往的皇家园林颐和园有一个和字,故宫中还有以和字为主体的保和、中和、太和三大殿。

志诚朋友多,人和天地宽。和园的修建吸引了朋友关注的目光,很多朋友和学生对我伸出了援助的手。我衷心感谢他们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
鼓励我在和新镇买地造园的第一个朋友是亡友范继宝先生,他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眼光锐敏,有前瞻性。其次是待人诚恳,有君子之风的李宜家先生。当时范先生在威螺山脚下修建了设计精巧、有川西名园美誉的“壶园”,宜家先生正着手在小河边上依山就势修建“拂云庐”,他们一个爱好古典诗词,一个潜心研究儒学同美学。大家情趣相投,想把三家的园于建在一起,毗邻而居,朝夕相处,时相过从,一起吟风弄月,一起谈诗论文。
和园最早的设计图是新锐设计师钟晓先生精心设计的。他有着设计师特有的灵智和慧心,因设计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而一鸣惊人,声誉斐然。他的设计方案新颖、典雅而又别致,有江南园林的韵致,但太过精美,造价太高,不是我这样的穷书生建造得起的。我的要求是简洁一点、大万一点、适用一点,最后只得忍痛割爱,部分采用了这个万案。
我在和园的修建中,收获最大的是在实践中学到了如何借景造园。和园所在的威螺山是人间胜境,绿色净土。那里山美水秀,风光如画。如果造园时能有意识地把房前屋后的远山近水、青藤绿树巧妙地加以借用,使之同“和园”融为一体,成为整个园林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园林同周边的山光水色,彼此协调,相互补充,相互映衬,那有多理想啊,那将是一个有益的探索,成功的尝试。那样和园就会更有气势,更有层次感同纵深感。我把和园左右两端同背后三方砌上围墙,而留下前面小河上边不围,用芙蓉、天竺葵来组成一个要围不围、似隔非隔的绿色屏障,借山借水之后,和园就显得更加美妙多姿。
进入和园,纵目回望,四季花草树木各具风采,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气象。和园能够达到“月月都有鲜花开,缕缕清香入梦来”的境界,应归功于慷慨仗义的阳光翰君,他是我的一个学园林美化的学生,没有他的精心规划,大力支持,和园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秀色可餐,美不胜收。

无独有偶,像阳光潮一样关心和园绿化美化的,还有我的另一位学生刘洪萍女士,她是一个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的人,为了给和园增辉添彩,使和园锦上添花。她特意在国内栽种了四株迎眷怒放,花色如喷火吐霞的铁脚海棠。
在和园的修建中,学生唐信刚也是功不可没,他热情开朗,不辞辛劳地运来了工地铺设暗沟急需的排水管,及时解决了难题。他真是一个热心人。
为美好和园,丰富和园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青山绿水点缀的有品位的文化园林,匾额、楹联、中堂、条幅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点睛之作。先后为和园书写匾额、楹联的书画界朋友有:田旭中先生、张志武先生、胥正荣先生、廖继礼先生、刘代明先生、蒋海福先生、杨庆龙先生、陈仕恩先生、钟鹤先生、陈云通先生、代泽先生、曾洪泽先生、张金坚先生……,在这里我再一次感谢他们的盛情美意。
还要提到一位朋友,这就是能歌善舞的衡晓燕女士,她摘取拙作《和园赋》的精华部分,精心创作了抒情歌曲《和园赋》并在北京大众音乐学会主办的晚会上登台演唱。她的深情厚谊,令我难以忘怀。
“金桂飘香迎远客,荚蓉照水开笑颜”。和园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是寻梦的地方。朋友,欢迎你到和园来品味竹叶的清香,体验山居的野趣。欢迎你来这里采菊东篱,垂钓西溪,欢迎你在月下酌酒,花间葬棋。亲爱的朋友,和园敞开大门,随时欢迎你大驾光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