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有织声》纪清远作
寻找远古的浪漫
作者:纪清远
配乐:冰儿 朗诵:罗兰
2006年夏天我第二次去贵州,这次是应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联邀请,参加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我们到了州首府凯里之后,旋即被那盛大的节日氛围所感染,张灯结彩不说,仅少数民族的各种节日盛装在州民族体育场的开幕式上就令人眼花缭乱。过去人们说黔南州的风光美,而黔东南的人物美、歌舞美,更是名不虚传。其实若走进黔东南,最令人神往的还不仅是这些,而是通过服饰美来展示这里千百年以来所保持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通过苗、侗民族的母亲河清水江、都柳江和舞阳河以及茂密的山林、巨大的树木来展现原始的自然生态。

《岜沙枪手》纪清远作
庆祝活动结束后,邀请方陪我们到了榕江、从江、黎平三个县。据说这里是歌舞之乡、森林之乡和百节之乡,百节说明节日很多,除了春节之外,如苗年、鬼节、矛人节……等等。我怀着好奇心来到这里。这三个县位于贵州的东南方向,毗邻湘、桂。都柳江连接着榕江、从江两县,我对榕江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沿江边有很多巨大的榕树,许多树的枝叉甚至伸到了江水之中,看起来那些树龄足有二、三百年。沿江山峦延绵,重崖叠嶂,江中绿水悠悠,数只水牛懒懒地在水里泡着纳凉,露出半截身子。看来画家李可染的《浴牛图》就是在生活中所见。几千年来苗族侗族的百姓在这里世代傍山水而居,生息繁衍。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安详。

《涌泉》纪清远作
丰富多彩的侗族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在黎平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每个村子都有一座鼓楼,是全村村民集会的地方,木质的斗拱塔式构造,承载着千百年的时光,如果修缮的话,也不会改变它的结构,依旧保持传统样式。逢年过节,村民也集中在楼里载歌载舞。我们踏着湿漉漉的石阶,爬到一个制高点举目眺望,能看到每个村寨伫立一座鼓楼,星星点点座落在整个黎平山区,嫩绿色的梯田如同锦绣。这就是黎平县的堂安镇,这里保持着原始的生活习惯和建筑、起居样式等等。

《乡音》纪清远作
小山村到处是泉水,我看到妇女们挑着水桶接泉水,也没有水龙头,接完水就走。水永远不断流。我们几个人张开嘴贪婪地喝着这醇美的清泉。这里民风纯朴,非常好客,对我们很热情。每到一个村寨参观,远远就望见寨子门口有几位身着漂亮民族服装的姑娘在等候我们,进门之前她们恭恭敬敬地用盛满酒的竹筒献给客人,我一饮而尽,酒的度数不太高,当中还略带着竹叶的清香。进了村子,一群姑娘翩翩起舞,简洁轻快;小伙子们击着反排木鼓,豪情张扬,抒发着远古的情怀。神情专注地为客人们表演。那天晚上我们乘大巴车绕上盘山路到了一个叫小黄的村子,看村民唱歌表演,我们聆听着那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训练和修饰的“真嗓子”,我后来才得知这是“原生态”唱法,大大有别于专业的美声及民歌唱法。“嘎哈,啊哽呢噻板尼罗……” “嗬,依哎呀嘞,哎呀嘞……”虽然听不懂什么意思,但是那悠扬的原生态女声合唱,显得粗犷、率真,又是一种声乐美!如果说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勤劳聪慧的苗族儿女用美丽的服饰记载着历史的灿烂文明,那么她们同样用芦声、歌声吹出、唱出、喊出远古的情怀。这就是传承历史、传承文明。整个镇子就是一座自然和人文生态博物馆。

《水磨房》纪清远作
我看到一份资料,说生态博物馆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是指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整体保护、原地保护和居民自我保护。从而使人与物与环境处于固有的生态关系之中并和谐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我理解生态博物馆是冲破围墙,如一个村寨就是个整体的博物馆,村民则是文化的主人。这就是生态博物馆较之于传统博物馆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意义,有着更广泛的社会行为。人人参与。无论是各级政府或者百姓必须认识到:保护是当务之急!

《寸蕊正当魁》纪清远作
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经过慎重考察和选择,授予全球十八个文化生态保护圈,在亚洲只有两个:西藏和黔东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这里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首选地之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自然为人类造福。这里远离现代工业文明与污染,踏着祖先的足迹,天人合一,沐山川之灵气,创造着美仑美奂的生活。
2011年冬于双楫斋



纪清远: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文史馆画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纪晓岚研究会顾问。

罗兰: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大型活动策划人,培养的学生在国际国内比赛中成绩优异,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微信公众平台【罗兰之声】【夜听罗兰】创建人。荔枝罗兰之声FM1264639,触电新闻【罗韵兰馨】。

罗兰之声 原始ID: gh_239d57d45a85
夜听罗兰 原始ID: gh_de9fbeae4c9f
罗兰之声荔枝FM1264639
触电新闻网:罗韵兰馨
邮箱:1946163792 @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