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与李成建李总相见,缘于去参观徐炳炎老师的展馆。民协美女萧主席就在李总的茶台旁等着我,当我和徐总踏入李总的奇石馆时,一进门就被他的柿子树根雕茶几吸引了。镂空的漂亮造型夺人眼目,核桃树的台面天衣无缝的衔接,雕龙画凤的香炉飘着檀香的祥云,给人一种仙境的雅致,那便是主人的心性所在。
仔细端祥,李总就像自家兄弟,和蔼可亲,熟悉的程度,就像昨天刚刚见过,一团和气,国字形的脸,朴实的着装,透着我们王家河人的淳朴和敦厚,没有一点违和感的笑容,甜蜜地绽放,亲昵的模样让你感觉我们在回娘家。
李成建先生出生在王家河矿部,属于矿工子弟,在家里排行老四,祖籍安徽宿州灵璧,是一个因石而得名的地方。初中毕业的李建成回到了故乡,招工在供销社工作,1988年就接触了石头。93年被石头完全吸引,以石为伴,以石为友。但是微博的收入,让他在石界捉襟见肘。

2002年从单位下岗,南下广东,承包土地,9年时间种遍了所有的经济农作物,期间不间断地收售石头,达到了以石养石,以石为生的程度。2009年,李成建先生看到史记记录着一条:"曾经有人拿“耀州石”当“灵璧石”,冒欺君之罪也要进贡献给皇上”的资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意味着铜川一定有和灵璧石很相似的石头。
2010年李成建先生回铜川来找石头,但是找到的那两块石头都没有达到他想象的画面和预期的造型,三个月之后离开,返回灵璧。2014年陈炉石被人发现,2015年,铜川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王昱带队到灵璧县六次考察学习,每次均专程前往李成建先生的住所观赏他收藏的奇石 。
灵璧石在当地的快速发展和形成的规模庞大产业链给了王昱会长极大的震撼。截至2015年底,灵璧县有大型展览7个,石馆2000多家,直接从事石材经营1万多人,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万人左右,灵璧石产业年产值超过10亿元。

相比之下,“陈炉石”只能算是后起之秀,望尘莫及。成建的藏品也受到了王昱的赞赏。因为铜川没有加工观赏石底座的企业,王昱诚挚地邀请成建回到家乡开办工厂,为铜川的观赏石收藏行业添砖加瓦。
李成建先生在王昱会长的手机上看到了家乡的“陈炉石”,黝黑的质地,奇特的造型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他越看越喜欢,仿佛遇到了三生三世的情人。思忖再三,2017年,成建最终决定回家乡创业,追寻“陈炉石”。他想挖掘陈炉石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让陈炉石和灵璧石一样走向世界。
灵璧,始建于宋元祐元年,是千年古县,别称石都,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中国观赏石之乡,被乾隆皇帝御封为“天下第一石”。灵璧石质地细腻温润,石纹褶皱缠结、造型粗犷峥嵘。常见的石表纹理有胡桃纹、蜜枣纹、鸡爪纹等多种,有些纹理交相异构,美不胜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清脆动听,为世人惊叹和追捧。

“陈炉石”为八亿年前的大自然运动而形成的天然石块,上面有立体浮雕式画面,千种纹理,黑如纯漆、细如羊脂、是石中极品、极其珍贵。‘陈炉石’表面有天然生成的图案,形如浮雕,有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极像是汉代瓦楞,有秦砖汉瓦的遗风和奇趣,是奇石界近年来腾空闪现的一匹黑马,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陈炉石’类似灵璧石一支“墨玉”种类,但是,灵璧石几乎没有浮雕图案。因此,‘陈炉石’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印迹、符号,自成一派。我回到家乡,就是想挖掘‘陈炉石’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灵璧石’发现早,造型气韵千古,颜色、纹理丰富,闻名世界,位于中国‘四大奇石’之首。‘陈炉石’发现晚,大多为灰色、灰黑、黝黑色,以黝黑色价值最高。”

奇石在我国历史上又称为怪石、雅石、供石、案石、几石、玩石、巧石、丑石、趣石、珍石、异石、孤赏石等,我国台湾及港澳称谓雅石,日本称水石,在韩国称寿石。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自然石均可称为奇石。中国是东方赏石文化的发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制品)为现货对象的话动方面,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公元六世纪后期开始的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之后又一个社会经济文化比较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中国赏石文化艺术昌盛发展的时期。

众多的文人墨客积极参与搜求、赏玩天然奇石,除以形体较大而奇特者用于造园,点缀之外,又将“小而奇巧者”作为案头清供,复以诗记之,以文颂之,从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赏更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
奇石是天然的艺术品,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缩影。一块块乌黑的石头,上面凸现着行云流水、草木亭台、龙凤呈祥、人物罗汉,或栩栩如生,或写意抽象,世人为之惊奇,为之赞叹。
它独立成景,自然成画,一景一首诗,一石一天地。观赏石造型千姿百态,花纹和色彩变幻无穷,神奇美妙。奇石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是大自然妙造的神工鬼斧;它自然成趣、天下无双。

一晃30多年的石缘之路,最耐人寻味的便是镇馆之宝《溪山行旅图》的到来。让画与石在自然界相遇。世间之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是阳刚的美,一是阴柔的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无疑是属于前者一类的。
“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是我国绘画理论的中心体系,《溪山行旅图》正是最恰当最具体最完整的精粹诠释。
此幅巨制正站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中”道坐标之上,所以才能干载之下,撼人深刻如此!令我们于浩海烟薮的名绘宝卷中,找到最能代表华夏之真精神者。

那条垂注而下的银瀑,不但界破了青山山色,而且很巧妙地写出了岩壑幽深的实中之虚,又随风飘扬,带来了高山流水的环佩琴音。
这条千尺下注的瀑水不但使峥嵘厚重的山峰有了刚柔的对比和水分的润泽,它更肩负了一项“气势贯接”的重要任务。这幅巨制从构图上讲,显然是分为上下两截,以巨壑中的山光岚气为节。高高悬瀑,燕尾双歧,这是上势下垂的姿态;同时琳宇宫殿晕飞,松杉塔尖上指,这是下势上接的映照,这样两相迎联,全幅的气势就贯注为一了。
折处着意宕荡劲道条畅,住笔时收拾含蓄,每一笔都还有轻重浓淡,真的是顿挫有效。更难得的是通体“结组有绪”。在范氏这幅巨制上,你全看不见一点松懈,借用军事家的术语,全都纳入组织,不见一个散兵游勇!不怕雨点如麻,但方向有趋结组有绪,范氏笔绾造化,一气呵成!

这样的一幅稀世之作,被我们王益的陈炉石巧夺天工的“复刻基因”留了下来。看到李成建先生收藏的这块奇石的时候,你不敢相信你的眼睛。这竟然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真的是自然界赐予我们的石画宝藏!也许这就是天作之合!
更为神奇的是李成建先生与石的结缘,34年前的那一夜他辗转未眠,带着工具,早上七点就爬到了灵璧的山上,满山遍野一直找到十一点,精疲力尽都没有找到石头,万般万般无奈中坐下来休息,顺手摸到一块小石头,非常不甘心地扔了出去,随着这一扔,就听见像罄一样"噹”的声音,他就像打了兴奋剂立刻站了起来,寻声而去。就是那一扔,恰好砸掉了石头上的包浆土,露出了灵璧石的原色,他赶紧就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那条“鱼”就这样展现在他的面前,从此打开了他与石的渊源之门,缘分就是这样,一敲而来。
历经了三十多年的以石会友之路,如今的李成建先生已经朋友遍天下,在一种万水千山走遍之后,拥有了一种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问道、悟道后的禅心与禅性,远去了从前的一点就着,不行就练的炮火性格,沉淀在了陈炉的义兴村上,拥有着三、四大间展览馆的藏石,获奖无数,最骄傲的一次是在2018年咸阳艺术节上获一金一银三铜五块奖励,让多少藏石友艳羡不已。

与他辞行的时候,天上正有七彩的祥云,像鱼一样在他的房顶之上停留,告诉我——缘来是您!一如李成建先生的石画友王东艳美女抖音里的两句话:“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也有不屈之心。”李成建先生抱着他的不屈之心,用故乡的灵璧石和家乡的陈炉石践行了他的磐石之志,令人敬畏。
楚丰华
2022.6.3
9:15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人士,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