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飘香
岩石
流转的岁月,传统的节日,都成为人们生活节奏的点缀。就如同,微风清露,花瓣上,草尖上,遍植人间的轻词软语,韵脚饱满,仿佛轻轻一碰就会落下一个美丽的词语,择几个温柔的句子,酿一杯风雅的美酒,让湿漉漉的情感流荡在记忆里。
中国人过日子很讲究仪式感。什么节吃什么都有说头。端午临近,吃粽子如同过年吃粘糕一样,承接着一种神圣的情感。
那青绿色的粽子,用苇叶做衣,马莲做线,全是草木本色。大自然赐予的原始丰美。凝固绿叶的鲜,糯米的粘,枣豆的香,糖果的甜……,咬一口,满嘴生香,大有回味无穷之感。
包粽子可是一种手艺活。节日未到,女人们早早就准备起来了。忙着釆购各种用料,将糯米、花生、枣和豆类等,用清水淘洗干净浸泡好。再将苇叶、马莲洗干净,用开水烫一下,既消毒又祛除草叶涩味,增加韧性,包起来就滑润顺手。一切准备就绪,就安安静静地享受起包粽子的乐趣了。
拿起三四片苇叶,轻轻地叠加在一起,弯成一个三角形兜兜,捏在一只手中,另一只手将米和花生豆垫底儿,再放上一个枣,捏上一点米,再放二个枣,用米添平。将留在外面的叶尾反转过来轻轻绕过开口的缝隙,紧紧地包裹漏口,最后用马莲绳用力扎紧系住。一个四面体的具有香囊韵味的生粽子就完成了。粽子的品样很多,有枣的,豆沙的,蜜豆糖果的,肉馅的,蛋黄的……,花样随人们的口味了。
月亮升起来了,粽子下锅了。锅底先扣一个盘子,防止糊锅,粽子码放在锅里,严严实实,加满了水,盖好锅盖,压紧了。
火苗在锅底下燃着,光焰照着女人的脸,闪耀着微微透出的喜悦。孩子们围着锅台嬉笑着,奢望着早早品尝粽子,但粽子还得煮一会儿呢,等不及,孩子们失望地睡去了。
煮粽子,火候是有讲究的。大火烧开,气圆了,慢慢改成中火。让米缓慢地释放出自身香气,变得柔软劲道。香气浓了,再改成小火,慢火久煮,让各种食料尽放灵气,内敛香气。
夜深了,粽子也熟了,家人都想尝个鲜,可女人说,粽子熟了,还没入味,在锅里焖一晚,明早再吃,才恰到好处。关了火,粽子在锅里静静地酝酿着端午的韵味。
浸了一夜的粽子,饱满可爱,绿意生香。轻轻解开马莲绳,剥开苇叶,粽米与苇叶间丝丝缕缕地粘连着,犹如“藕断丝连”。明亮亮的糯米泛着光泽,咬一口,满嘴粘香,仿佛聚集着五月天地的花草灵气,沁人心肺。仿佛带着怀念,充满着浓重的仪式感,庄重虔城。又仿佛品味着《离骚》带着忧国忧民的悲悯,咀嚼着岁月的过往。仿佛吃过了粽子就永远忘不了这甜美的岁月。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吃个粽子不是奢望,但是人生岁月的一种美好点缀,粽子已占据了別的食物无法替代的庄重地位。它带着一种文化习俗和生命的习惯,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待。
清晨,风递粽飘香,也一带来了一种节日的氛围和情怀。端午节是古老节日,从古就有吃粽子,赛龙舟,绣香包,带五色线,插艾草等习俗。为的是驱毒避邪,护佑平安,以招百福。这是古代人民对生活期盼。南宋词人张孝祥的《点绛蜃》就写到:萱草榴花,画堂永书风清暑。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
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他把南宋过端午的习俗、热闹气氛和一派安平祥和景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和今日的节日气氛何等相似。中华文化远源流长,一直体现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今天,疫情还在,愿大家过好节日,除邪防疫,人人安康。
2022-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