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二则
快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说,代表中国古典诗词最高成就的是唐诗;如果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是“绝句”;如果说,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人是李白杜甫——那么,李白这首《早发白帝城》、这首七绝诗、这首“快诗”,就是位于中国古典诗歌金字塔顶那颗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历来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李白这首诗、这首“快诗”,是以景写情的典范;是不寻常之情不寻常之景、情景交融的典范;是思维、感情、词汇、形物高度统一的典范。什么情?——流放途中突遇大赦,喜不自胜,甚至狂喜,喜极而泣;什么景?——奔流的长江水,长江巫峡两岸连绵的群山。壮阔山水、一叶轻舟。李白把骤然而至的喜讯在内心瞬间引起的巨大感情变化,用文字、用诗歌、用艺术表现出来——感情宣泄的酣畅淋漓,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何为诗?此为诗;何为艺术?此为艺术;何为美?此为美!似乎“白帝城”“江陵”这两处地名、两个方位名词,也有意要成就李白这首“快诗”——“白帝”中的“白”对应“彩”,“江陵”中的“江”对应水。在后人对这首诗大量的评论中,我只取杨慎:“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被后人尊为“诗圣”的杜甫,也写过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果然是“诗圣”,果然是古今律诗“第一圣手”,竟然用“七律”写了首“快诗”。李白上一首是借景抒情,杜甫这一首则是直抒胸臆。和李白一样,杜甫也是因骤然而至的喜讯而“喜欲狂”;并且,那四个地名:“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两个字的重复,也成就了杜甫这首“生平第一首快诗”。词汇的重复,使这首诗在语气连贯和节奏上具有飞流直下一泻千里之势。
“快诗”,瞬间迸发的强烈感情使得由词及物直击艺术本质的语言表达格外引人注目;“快诗”,可遇而不可求。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人杜牧诗《清明》。我们先看字面意思,先看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时节”,可理解为清明前后,也可理解为清明当天。“纷纷”,雨貌状,用的很妙。因除了押韵外,不但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具有“生活真实”,而且还具有词意在具体语境中所生发的感染作用。“欲断魂”——很伤感,很沮丧。“路上行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很伤感很沮丧?诗中没有指明,但联系到“欲断魂”和清明扫墓的习俗,我们可理解为是清明“上坟”祭扫的人。“借问酒家何处有?”,面对“物”的环境的恶劣和“人”的心境的恶劣,诗人的心情就不言自明可想而知了。因此诗人在此时此地想到了酒,想以酒排遣阴沉郁闷的心情。“借问”,说明作者不是当地人,或不是这一片的人。最后一句,也是全诗的重点和“诗眼”:“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可理解为这个村就叫“杏花村”,也可理解为是个杏花正在盛开的村庄。“遥指”,很远——在牧童看来很远。一个“遥指”,把诗人本就低落阴郁的心情,又引向了虚无缥缈的境地。——然而,诗人问的是“牧童”,而不是“路上行人”。一个在盎然春季里唱着田园牧歌的“牧童”的出现,一下子就照亮了全诗。而引人美好联想的“杏花村”,更是进一步加强了结尾的明丽色彩,加强了和对前两句诗的对照反转。
其实这首诗明显有两种情调:一种是由恶劣天气恶劣心境及清明祭扫亡者所引起的阴郁的情调。另一种是由放牧少年和杏花所带来的富有朝气和生机的明丽情调。而这两种情调是统一不悖的,因为,清明即是祭扫亡人的日子,但也是春光大好游春踏青的最佳时节。诗人用一个场景两种情调,表现了一种细致而微妙的意境。
其实这首诗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的解析。我觉得作者在这首诗中敷设了几组事物的二元对立——阴郁与明丽;亡者与生者;成年与少年;雨与花;失落与希望;实与虚。——“名诗”之所以成为“名诗”,一定具有成为“名诗”的艺术价值及艺术魅力。
这首诗在艺术方面的特点是很明显的。最后一句营造的明丽气氛对前两句营造的阴郁气氛的对照反转,极为自然,水到渠成。全诗提取的事物,或说物象,都是平常之物,故事也极简单。情调色彩变化的层次,自然分明。诗中暗含的二元对立,天然而成。前三句平淡无奇的诗句,不要说杜牧作为晚唐重要诗人,就是现在一个爱好写作诗词的人都能写出来。但最后一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并且纯用“白描”技法。此即所谓“匠心”,看似寻常,实则非大手笔而不可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