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作品(夕阳浅唱)
艾香粽美说端午
文士明
在中国诸多传统节日中,农历五月初五日的端午节名称最多,好像没有其他哪个节日能同它相比。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节、蒲节、重五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香包节、沐兰令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等等。其中,最基本、受到人们普遍认同并且在使用上也最为普遍与广泛的有两个,即端午和端阳。其余的名称都有各自特别的内涵,只有在特殊的场合、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被用到。
端午的含义是什么呢?“端”是开始,也可以说是初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所谓端午,也就是初五。想来最初原本就叫做“端午”,在《风土记》中有云:“仲夏端午,初也。”而端阳,据《月令广义》载,“五月初五端阳节”。由于午时,正值烈日当空,阳光灿烂,故名为“端阳”。
至于称为“重五”,是因为端午节这天,正逢月、日均为五,所以叫“重五”。《宋史》有载:“明年重五,又送角黍(即粽子——笔者注)执扇。”“天中”的名称则是缘自南宋人吴自牧编写的《梦粱录》里所说的“五月五日天中节”。而“蒲节”,则是因为《幼学句解》中称“端午是为蒲节”,昔时端午用菖蒲泛酒以解毒,故云蒲节。所谓“浴兰令节”,在《梦粱录》中亦有记述:“仲夏一日,禁中宰执以下服罗衫。五日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但此说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逸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再说“午节”,按照农历以地支纪月的方式,正月为寅月,二月为卯月,三月为辰月,四月为巳月,五月为午月......因为节日是处在五月,故称“午节”,自然不无道理。其中最为有趣的名称是“白赏节”,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对它有记载:“人家各有宴会,庆赏端阳。药市、酒肆,馈遗主顾,则各以其所有雄黄、芷朮、酒糟等品。百工亦各辍所业,群入酒肆哄饮,名曰‘白赏节’”。意思是说,每逢端午节,各家各户都会摆宴会热闹庆祝。而药铺、酒馆会向老顾客馈赠雄黄、芷朮、酒糟等物品。因而这一天,各行各业的人也都停工,一起到酒馆畅饮,叫作“白赏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若能一一探究,便可以细细体味出各自特殊含义里的韵趣,倒也称得上各有千秋,妙趣横生。

关于端午的起源,据传坊间曾有九说:第一说,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第二说,认为唐玄宗李隆基农历八月初五生,端午节是为了庆祝他的生日,其生日开始命名为“千秋节”,后改名为“天长节”;第三说,认为端午节是龙的生日,来源于吴越一带人们原来举行图腾祭的节日;第四说,认为是纪念忠臣伍子胥的;第五说,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的夏至节;第六说,认为端午起源于楙(古茂字,茂盛之意,楙又指一种桃子——笔者注)日,端午的许多习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第七说,认为端午南、北方意义不同,南方是为纪念屈原,北方则是游春节日;第八说,是认为纪念沔阳的四位劫富济贫的豪杰。第九说,认为源于纪念东汉时期的孝女曹娥。
在这些传闻传说中,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认可“起源于吴越民族图腾祭”的说法,他曾为此做过大量考证,并在自己的《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中有过详细论述。但民间普遍认可并广为流传的则是起源于纪念屈原一说,这当然是由于屈原的爱国精神与高尚情操受到大众深深景仰的缘故。这里应当指出,尽管各说都难以确证,或许还可能都带有某种历史局限性,然而,这些说法大都体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爱国、忠孝的传统观念,倒是非常明显的。
其实,在实际上端午起源很早,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还存在着一个颇为复杂的发展过程,决不是像上述各种传闻所说的那么简单。
端午节的前身,是先秦时吴越民族进行龙图腾崇拜活动,龙舟竞渡是活动的核心内容。对于秦汉时期的中原人民来说,五月五日是不祥的恶月恶日,为了驱鬼辟邪,人们在这一天用青、赤、黄、白、黑五色丝线合成的细绳系在臂上,称为“长命缕”。同时,人们又理智地意识到盛夏即将到来,在这一天食用象征春去夏至的食品——角黍,这就是后世盛行的粽子的前身。
魏晋时代,端午节在保留上述意义的同时,又增添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这些人物都以“忠”、“孝”著称,包括先秦时晋国的介子推、吴国的伍子胥、楚国的屈原,汉代的曹娥和陈临。随着时代的推移,屈原逐渐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普遍的说法是,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遭谗而不受重用,于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楚人哀之,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又划舟江上,模仿当时营救的情形。这或许是由于人们看到了他真挚的爱国情愫以及为后人留下的动人心魄的《楚辞》。善良的我国人们认为,划龙舟是为了救起自沉于汨罗江的屈原,往河中丢放米食是为了让鱼吞食,从而能够达到保存三闾大夫高贵躯体之目的。后来便演变成为裹食粽子、龙舟竞渡。这种美好的传说,从古代流传到当今,也势必会继续流传,直到未来。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有云:"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而宋代诗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诗中也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直接地描述到龙舟竞渡活动,并直接肯定这一活动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故而,后世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和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线,赐扇,沐浴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疬、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日。事实上,直到今天,民间依旧保留着上述中的很多与“驱魔疬、止病瘟、强身体”相关的端午节俗与节日活动内容,而且端午节期间,非常注重大搞家庭及个人的清洁卫生。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上面的说法颇有道理,是很实在的。
在文字记载上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唐玄宗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说到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恭俭之仪有序,慈惠之意溥洽。讽味黄老,致息心于真妙。抑扬游夏,涤烦想于诗书,超然玄览,自足乐……綵花命缕。观问遗于风俗,感婆娑于孝女,悯枯槁之忠臣而已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凡百在会,咸可赋诗”。而唐代端午的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提,在唐代全盛时期,端午节竞渡之风最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便描写了当时竞渡情景,曰:“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而卢肇的《竞渡诗》描述得更为实在与传神:“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汉魏时将朱索、桃印施于门户,以用来止恶气、驱瘟避邪的习俗,便变成了讲究贴天师符。苏子由(苏轼之弟)作的《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的表述。而清诗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天师符》则有详细记载:“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京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是时,端午节俗还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并对臣僚各赐寿缕。金国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等娱乐活动。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的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参赛龙船长达近十丈,甚至超过十丈,短者也有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人中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是同一颜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也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更为丰富。仲夏端午,飞龙在天,龙气旺盛,百邪皆避。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祭龙、扒龙舟、食粽、祈福、辟邪等是端午节的习俗主题,龙及龙舟文化贯穿在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之中。
由于地域广大,南北风俗各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端午节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南北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例如古代北方一些地方将端午视为“恶月恶日”,于是产生出一些禁忌,如:女儿禁吃娘家粽子,忌下河游泳,端午日小孩要“躲午”,即未满周岁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端午,而满了周岁的小孩则要戴五色绳;还有端午日忌夫妻同房,忌结婚、生子、建房和升迁,等等。这些显然不能归于传统的节日习俗,但这些既然存在于节日当中,有着对节日的直接指向性,就不应该将它们完全排除在节日元素之外,并应给予必要而适当的重视,即便后来它们已慢慢趋于淡化,当今甚至不怎么时兴了,也应当关注和了解掌握,在实际生活中注意“入乡随俗”,给予妥善对待。必须肯定,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端午节所产生出来的大量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都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了丰富多彩的节日内涵。值得后世一代代人去认真了解与认真继承的。
总起来说,端午节的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系百索子、打午时水、浸龙舟水、放纸龙、龙船饭、睇龙船、点艾条、薰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晒药、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九狮拜象、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正如一首歌谣所言:“五月五,是端阳;吃粽子,挂香囊;门插艾,香满堂;龙舟下水喜洋洋。”而在端午节里的节庆食品也有不少,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也可以说,端午节最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栓五色线、佩香囊、拜神祭祖、放纸鸢、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打马球、跳钟馗、斗草等,其中的赛龙舟和吃粽子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标志性的习俗。直到当今,这些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在民间还被广泛地、常规性地坚持着,或许还可以这么说,这本是历史有选择性地承继的结果。

包粽子(张健摄)
我国是一个世界知名的“诗歌的国度”,在浩瀚的古代诗歌宝库中,自然少不了端午节这么一个大传统节日的显要位置。甚至不难发现,古代诗词中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特别的多。历代的诗人们借着节日写诗,描述现实生活,抒发内心情怀;更因为被人们普遍尊崇与纪念的屈原本就是知名诗人、爱国诗人,所以端午节也被赋予了诗的内涵,所谓的“诗人节”其实也是“诗节”。如果说,热爱写作、诵读与赏析诗歌,把日子过得如诗一般的诗性生活是每一个文人、诗人的理想,但也可能在各个层次上被实际地积极实践着,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诗歌遗产,在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更会如此。至今,这些诗歌遗产仍然能感动我们的心灵,点燃我们的激情。
古代端午节的诗歌吟咏,就连位处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情有独钟,兴致盎然。 笔者曾读过唐朝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一诗:“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诗的前部叙述了在端午节里设宴同大臣一起欢度的情况,皇宫里的端午节俨然一番闲适升平、君臣同乐的盛世景象,而诗的最后四句尤富有韵味,译成白话文是这样的:祝愿百姓安居乐业健康长寿,众臣共同努力让国家更繁荣。忠贞不渝始终如一报效国家,这种美德留给后代子孙传诵。表达了作者的良好祝愿,倒也显示出了这位风流皇帝在欢度佳节时依然关注着民生社稷的别样情怀。
笔者又曾读过清代乾隆皇帝玄烨的《端午》诗:“龙舟岁岁奉慈娱,闵旱停陈意慊瞿。养志惭无能乐志,悬蒲愁更切瞻蒲。生辰尚忆齐公子,故事休称楚大夫。傍晚片时雷雨过,那因增慰祗增吁。”还读过他每年端午节时都陪同母亲(皇太后)观看龙舟赛,并接连有感而作的共十三首七律诗,这些诗展示了古代端午节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还原了宫廷龙舟竞渡的盛况。诗中自然免不了显露出作为君王的特有情怀,譬如对所谓太平盛世的夸赞乃至炫耀,还有触景生情般的对历史兴衰成败的感叹评说,但也有关注国计民生、盼望国泰民安的感怀,还有对做人须养成尽忠(在古代即是爱国)、尽孝之传统美德的倡导与宣扬。
这些诗其实都是很真实、自然的,并非怀着某种特殊意图的有意编造,也并不显得做作矫情,所以,虽然作者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份,但这绝不是对其作品采取漠然置之乃至予以质疑的理由。这些作品同样是反映古代端午节的贵重资料,而且,恰恰是这些作品,站在一个相当特别的角度,即宫廷甚至是最高统治者身份这样一个角度,反映了古代端午节的欢庆、活动情况,就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古代端午节的具体内容与实际活动状况,无论如何,应当肯定这些皇帝的端午诗词也是些好作品,不仅留下了一种特别的历史,还确实有助于我们对端午节的整体认识。

至于在历代其他的诗人那里,端午节无疑被他们看作是一个最应当言志抒情的重要节日,看作是进行诗词创作的一个重大题材。因此,他们留下的关于端午的诗词确实非常之多,其中佳作美篇还真的不少,若在端午这一“诗节”中能够诵读赏析这些作品,无疑是一件锦上添花、美不胜收的乐事。
诵读欣赏这类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的一个重要特色,即这些与端午相关的诗词中相当大部分的作品都说到屈原,或述说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及其必要性,或为屈原的遭遇感到痛惜与义愤填膺。本文前面所引用的唐朝诗人文秀的《端午》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该诗的前两句意为:节气中端午节的来历是因谁开始,自古以来传闻是为纪念屈原。直说纪念屈原是自古以来过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缘由,表达了作者对此十分认同的态度,充分肯定屈原是值得纪念也应当纪念的;后两句意为:只能嘲楚江尽管空阔浩渺,也不能洗刷尽忠臣的冤情。表面看来,作者似乎在这里只是冷嘲热讽、空发议论,其实却是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尽管人们百般歌颂、祭祀,像屈原沉江这样的悲剧毕竟发生了,如此冤屈是不能简单地洗干净的。这正是该首古诗的寓意所在。作者貌似在冷嘲,实质上却不过是正话反说,从而明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无比悲愤,也在呼吁人世间不要再出现这种原本不应该出现的悲剧。
明代诗人边贡的《午日观竞渡》亦是这样一首堪称代表作品的诗:“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该诗译成白话文为: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有点惊怵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迎着风在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震动着清清的水流。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这首诗确切地描述了端午节龙舟竞渡的盛况,作者对端午节的这一活动给予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实际上也在隐约地抒发自己对屈原冤死的满腔悲愤以及缅怀与纪念屈原的深重之情,并借机充分肯定了从古到今纪念屈原冤魂的“楚乡遗俗”。作者认为,屈原虽然遭受冤曲而死,但一定会千古不朽,他的崇高精神与高尚情操包括那些辉煌著作,也一定会被后世人们所记忆,所敬重,所尊奉,从而永远张扬着其深刻的价值。这首诗中,既有观赏端午节现实的欢快愉悦,也有对端午节历史的追思遐想,作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副端午节的精美画卷,或许这也正是当今度端午节应有的内涵。这是一首关于端午的古诗佳作,放在今天也值得一读,值得好好反复诵读、玩味。
古代端午诗词中内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或说另一个重要特色,是对生活中的端午节的现实进行了记述与反映,不仅真实地记录下了古代端午节的习惯风俗,记录下了当时人们欢庆节日的情景,还真实地表述了诗人自己度端午的欢乐和愉悦,即便也可能生发出某种思忆古贤的惆怅或感慨,但也会被节日的美好境况迅速融化,或者迅速被欢乐的心情所代替。前文已经谈到,诗人们关于龙舟竞渡的诗篇特别多,包括描述实况的,抒发观赏感受的,令人阅读时,往往也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样觉得非常震撼、激奋与欢快。而诗人们描述到的其他节日习俗与节日活动的情景,也足以让人们产生出深深的神往与美好的遐想,希望能够亲临其境,痛痛快快地享受一番,欢乐一把。请看宋代著名文学家、诗词大家苏轼的一首《浣溪沙·端午》:“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苏轼同自己的侍妾也是其第三任妻子朝云一起度端午节的事。词的上片(前三句)首先写作者在端午节前夕,预想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会十分浓郁。甚至考虑到,届时朝云最好是穿着华丽的绿色细绢——“碧纨”,才能够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由于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可能会“微透”着“碧纨”。这里表达出词人对度端午节的愉悦心情,预先就在想象该如何做,居然还带有几许“老天真”的意味。“明朝端午浴芳兰”一句,明显表现出那种审美的愉悦感,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之美。朝云浴处,余香犹存。沐芳浴兰,遍及社会。参与者势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以至如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即是说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芳香诱人。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词的下片(后三句)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一是“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辟邪驱鬼,而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二是“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神明,并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词人着重描写缠线、挂符活动,为的是“佳人相见一千年” (意为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词人祈愿吉祥的灵验得到应证,真是语重意长,真心实意。全词是一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体现了家庭的和谐甜美的乐趣,无疑是研究端午民俗最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再看一首,元代诗人王旭的词作《水调歌头.端午》:“漱齿汲寒井,理发趁凉风。先生畏暑晨起,笑语听儿童。说道今年重午,节物随宜稍具,还与去年同。已喜酒尊冽,更觉粽盘丰。 愿人生,常醉饱,百年中。独醒竟复何事,憔悴佩兰翁。我有青青好艾,收蓄已经三载,疗病不无功。从此更多采,莫遣药囊空。”
这首词写得很有生活乐趣,词的上片开篇便写洗牙齿和理发,这正是端午节讲究清洁卫生习俗的实在体现,是生活感十足的场景,令人读来不由得莞尔一笑,亦是会心一笑。接着提到了今年端午节与往年一样,有酒有粽子,节日氛围浓厚,真是十分欢乐。尾句“更觉粽盘丰”尤其余味无穷,一个“丰”字足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满满的的喜悦感、幸福感,也足可以看出粽子对端午节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又是何等的迷人。词的下片写作者的感慨。他认为屈原“举世皆醉我独醒”虽然高洁,却难以得到世人的普遍认同,还不如糊涂一点、但求“喝醉吃饱”,就算是被人说成得过且过又有何妨。词的最后,则是照应到端午节必定要做的挂艾草、燃艾条的习俗,作者通过采艾草疗病的行为,表达了希望人生美满,青春常在的愿望。这首词的基调就是开心与满足,快乐感通过文字传承了千年,让现代人读起来也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真情实感。
还看一首诗,宋代马廷鸾的《我辈小年端午给假蒲酒奉亲之外日游村田间致》。诗云:“香萝细葛端阳节,绛帐青衿少小时。曩以弹丸俘晋孽,今于筒黍吊湘累。
千年感旧慵开卷,一酌销忧强把卮。蒲酒少年供母后,村南村北恣游嬉。”
这首七律诗描写了马廷鸾自己过端午节的情节。在宋代的时候,端午节也是放假的。所以诗人在端午节的时候会拿出菖蒲酒奉献给父母辈享用,同时观赏乡村景色,十分惬意。由于诗人如今年纪大了,回想起以前过端午节的情况,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而屈原在湖南汨罗江自尽,诗中说的“吊湘累”,就是怀念屈原的意思。“筒黍”,就是粽子。古人有“彩筒角黍,兰桡画舫,佳时竟吊沅湘”之句,与此处诗句意思相同。而本诗的第五和第六句则是说,诗人感受着端午节的文化气息,想起千年前的往事,对比今昔,感怀无限,所以要借酒消愁。诗的最后两句则是说少年们给父母们敬酒后就跑到村里嬉笑玩乐,十分快活。本诗将愁绪与欢乐融于一体,表达了对端午节的一种感慨,令人看到了宋代人过端午节的一些画面,真是回味无穷。

悼念屈原
从相关端午节特别是直接描述端午节节俗活动的古代诗词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端午节,就像它具有多个名称一样,它有着多个层面的节日内涵。有习俗的各方各面,有活动的多种多样;有大规模的集体参与,也有家庭、亲友的小型欢聚乃至个人的独特纪念;有对历史的感怀,也有对现实的抒情;有某种意义上的或某种程度的悲痛、哀愁,但有更多的欢乐和愉悦,惬意与痛快淋漓。端午节还有诗歌,古人用吟咏、诵读或赏析诗歌来欢度节日也是一种常见的活动。古代当然不会有当今这么多的娱乐活动,而吟诗作对则是历代以来最常见也是古人最喜爱、最擅长的娱乐活动。诗节端午,诗意人生,写作、诵读和赏析诗词也应当看作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和节日活动内容,值得后世人们传承。
从实质上说,作为中华民族民俗的端午节,既如前文所说的是一个防御疾病、避毒灭菌、卫生保健的民生节日,更是一个深度意义上的文化节日。它不仅记录着历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而且也凝聚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2009年9月,经联合国批准,端午节成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节日。这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对端午节的传承与保护,也必然会要求我们对端午节更好地进行传承与保护。诚愿我们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积极传承人和优秀保护者,共同使这一美好辉煌的传统节日不断发扬光大,永远焕发出它特有的魅力和光辉。
赛龙舟(刘和刚).mp3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文士明作品
作者简介:文士明,网名文明之士。1965年邵阳市一中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197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分至湖南长沙某高校执教,后来调任学校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人,同时兼做教学工作,退休时为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作者从小爱好诗词阅读与创作,退休后常有佳作在朋友圈里流传,受到广泛好评。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