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一座基层战斗堡垒
——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大兴村釆访记
大兴村—这座黄陂区府所在地的前川街村落,地处黄陂主城区的西南角,却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
走进村委会,即“党员群众活动中心”,低矮的平房,简陋的设办公场所,在“皇城脚下”,未免有些寒酸。这在我们诠释着什么呢?那就是井冈山革命精神、延安革命精神的延续。
提起这座中心,他们告诉我,这是大办钢铁时的翻砂车间,穿越沧桑的“老古迹”,整旧如旧,突兀娓妮讲述曾经的过往。
2014年换届,一个新的两委班子诞生了。熊红英1969年7月出生;王庚1984年2月出生;王铁1980年5月出生;董宝1987年7出生;汤巧1981年7月出生。一串串数据,告诉我们:一个六十年代末的班长,带着一批八十年代的管理团队,担负起了为留守老家的老人、儿童服务的沉甸甸担子。

这个村拥有集体土地1575亩,水稻田600亩,,旱地310余亩。6个自然湾,9个村民小组,396户,共有人口1564人,常住人口1123人,劳动力1000余人,主要以外出打工为主,与许多村落一样,空壳化孤独的常年,习以为然的现象。
振兴乡村的号角吹响,美丽乡村建设拉开了帷幕。呼唤着一批80后建设家乡的热情,他们毅然放弃在外的高薪,留在故土,守候着一缕乡愁。对家乡的那一份浓郁的感情,留下来出一份力,尽一分情,服务根的父母,与苗的儿女,也为外出务工的兄弟姐妹们解除后顾之忧,反哺养育了他们的这片热土。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凝聚集体的力量,高唱团结进行曲,打响共富攻坚战。
探索新时代的农业发展之路,探索高举公字的大旗,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大同理想的共富—重拾合作化再出发,是深层次改革的进行曲。是这一代的担当,是这一代人的作为。

支部战斗堡垒,明确了方向,在2015年便成立了大兴村集体种植合作社。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共享共建,引领种植大户投资,减少农田抛荒,解决农民就地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保障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从村里做起。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农业职能部门的支持,派遣农业专家下田指导,以种植水稻为主,对各个环节进行技术现场服务,特别是病虫防治,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农民增产增收。2019年,合作社纯收入达10.5万元,2020年达到12.5万元。合作社收入逐年递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也有了种下去的信心,让农民看到了希望的田野。
一村一品,如何做大做强,是两委班子思考的问题,把自身的品牌擦亮,他们苦苦的探索新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一条龙的模式。
党支部班子成员召开蔬菜种植大户“诸葛亮”会议,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体讨论研究,依靠集体智慧,不同的品种,错开种植的方法,在探索中前进。
在上级农业技术部门牵线塔桥与技术指导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进行运作。熊木湾以种植大户为龙头,带动村民培育各种蔬菜种子、各类菜苗,提供给前川街专业合作社,周边菜农。王家墩湾、靳家下湾分别种植不同季节的蔬菜,由村委会组织联系,鉴定购销合同,进入附近蔬菜市场、大型超市,让市民吃上新鲜、吃出家园口味。这一举措,改变了田地大面积撂荒现象,荒芜的田园,又恢复了农耕文明传统。

大兴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风生水起。从村里实际出发,立定长远科学规划本村产业,因地制宜规划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首先是突破单一的水稻种植,全方位、多产品地振兴本村农业产品。
以党支部为核心战斗堡垒,健全集体经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分配机制、监督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2019年,家庭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这份喜悦,不比在外打工收入差,。也吸引了中青年农民回家种田,照顾了老人与孩子,避免了隔代教育的尴尬,何乐不为呢?事实证明一切,亲情融融在故乡的土地上。
第二把火,夯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方便村民出行,给里外村民一个惊喜。
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支部以此为切口,弘扬毛泽东时代的老传统,掀起新一轮的池塘渠道建设热潮。保障农业生产的增产,农民增收。

解决农田灌溉问题,实现旱涝保丰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中之重。2018~2019年以来,集中力量,对村内熊木桥湾、王家墩湾等三口大塘进行清淤,面积达16亩,扩大了池塘储水容积。加固围坝,整理闸口,还加了护栏。一泓清水,碧波潋滟照影,成为家口的一道靓丽的景观。
将荒废的水渠,进行修复改造,沿伸到每块田地,让庄稼不再喊渴,4200米渠道焕然新生,南北两条渠道,各司其职,畅通曲水潺潺,灌溉在赤日炎炎的三伏夏日,流淌着农家的欢笑,主动脉血管畅通在种植的心田!
追求完美,万无一失,是他们的始终坚持。为此,他们又竭精殚虑,对肓角地带,补充了打井。运用地下水资源,深度机械打井,保障足够的供水量,适应不同季节的供水需求。
种田是村里的主业,扩大上好良田面积,他们未雨绸缪。积极向前川街与农业部门申请项目资金,改造了409亩大田,创造了本村的典型案例。

2014年换届以后,摆在面前的那些被碾压的破碎磋板路,立即进行了全面整修,铲除损坏路面,重新改造建设。完成1800多米主干线公路、3200平方米硬化刷黑工程。还将过去的2600米机耕路提档升级,为4米宽的双向车道,沿途安装了110多盏路灯,栽种一批景观树木,让车流进入林阴带的画廊之中穿行。
在舒适、快乐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公共设施配套。安装了2个变压器,缓解低压造成家电损坏难题,保障80~110户用电正常稳定,缔造新时期生产生活在光明之中。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精神文化需求,是一项幸福的指数。为此,村里修了两个篮球场场、一个健身锻炼场。闲暇之余,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竞赛、蹁跹起舞的场面,享受与城里一样的生活。
农家书屋的开张,满架上的农业种养植科技书刋、历史、地理、医学类书籍,也吸引有兴趣的人在这里阅读。村委会也致力于打造乡村书香,聘请老干部、老教师、老农民,登台讲课。将红色文化、国学道德、科技课堂开设到了家门口。

吹糠见米,见竿见影,收到了预期效果。村两委以此为契机,开始了精准扶贫攻坚战。村两委对口扶贫,每人都有硬性指标,每人包4~5户,达到脱贫的界定。纳入经常化管理,扶贫的具体方案、措施,都有一本明细账,逐一分析检查,打分公示,接受群众评议,被扶贫户的认可,群众满意度,达到合格才能过关。
对于那些特困家庭,一个不能少。两委班子成员每周不少两次上门,了解真实情况,促膝谈心,及时解决实际困难。24个低保户、7个五保户,都按照上级要求,安排部署,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阳光,普照在他们的心田。出现突发事件,及时快速送医院救治。
常态化关心弱势群体,每月走访特困户与孤寡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排查住所安全问题,防患未然。每年组织60岁以上老人,到指定的医疗机构进行免费体检,成为一种制度,坚持下来。老人们说,他们碰上了历史上最好的时光,这是上辈人所没有的待遇,共产党的干部,比亲儿女强得多。
2016年7月,连续倾盆暴雨,山洪暴发,滠水黄陂前川段水位猛涨。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汛情就是无声的命令,如军令状一样。村两委立马组织50人的青年突击队,在滠水西堤2公里的段面上,一个多月日夜坚守,应对一个月浸泡的大堤,随时出现管涌的险情。参加的战斗队员胜利凯旋归来的时候,没有人身上不掉几斤肉。他们用实际行动,让人们投来赞许的目光:共产党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为什么特别能?

一场突袭而来的冠状病毒笼罩着江城,大武汉的保卫战打响。“师兄熊红英与班子师弟师妹们,带领36名志愿者在封城的100个日日夜夜中,坚守阵地,忙碌在每个卡口,挨家挨户地检查疫情防控,进行消毒杀菌,为困难户配送生活物资,行动不便的老人、病号专门购买药品。“无疫情村”桂冠落在大兴村头上,让群众看到了党支部这面鲜红的旗帜高高飘扬,拉近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心是肉做的,关心群众到了位,他们也理解支持配合党支部的工作。
中环线修路架桥征地拆迁,在大兴村境内,涉及到范围内12户,2400多平方,移坟42座,通知一下达,按照标准规范进行补偿。将拆迁的6户,集中安置在村最佳场所,提供便利的生活设施。达到双方满意,赢得时间。仅用23天,就完成任务。刷新了纪录,创造了黄陂的“深圳速度”。
抗疫改变了村民的卫生习惯,村湾环境出现了新面貌。每家每户门前的堆积杂乱无章悄然消失。上跳下窜的家禽,乱跑乱拉粪便的宠物狗猫,也套上了管理的绳索。房前屋后种上乔木与鲜花,点缀自家门庭风光。勤洗手、勤打扫卫生,出门戴口罩已成普遍习惯。
提高村民素质,塑造村风村貌的整体形象,村两委探索着:以建设文明村为载体,拟定了大兴村村规民约,制作标牌,陈列在每个自然湾中心地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有奖比赛的娱乐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此基础上,开展评选“好婆婆”、“好媳妇”、“好邻居”、“好兄弟”的活动,形成一种道德精神导向,推动了全村向榜样看齐、向乡贤学习、塑造人的“大兴品格”,一个浓郁的氛围,让人感知,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悄然变化。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堡垒中的每个成员,都在学习党中央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把振兴乡村作为自己的使命。赶上这一轮机遇,为家乡建设,奋发有为,实现中国梦,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做最好的自己。党旗下宣誓,庄严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
文明村庄,从我做起。两委班子成员的示范,推动文明明村的建设。他们每个人秉承着“做人踏实,做事干净”的宗旨,严格管好自己,即使抗疫防讯期间,也不额外开支,用好上级转移支付的村级资金、补充经费。他们说:留下自己走过的足迹,不能让党的形象抹黑,这就是初心。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在荣誉面前重实,淡然表面的光鲜,在乡村党支部班长是少数。大兴村支部书记就是这种类型的人。一个军人出身的堡垒领班,很实在。
对于悬挂在墙上的奖牌,书记的态度是有所不争,顺其自然。对村里老百姓有利,不论是公还是私,只要不违纪违法,都会全力以赴,迎难而上,去解决那些认为“头痛粉”的问题。君子坦荡荡,这就是一种大丈夫气慨。谈吐中,洋溢着直率与朴实。
“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基层工作的平台上,在青春的赛道上,在支部这座堡垒中磨砺着自己。他们也希望有90后的梯队,实践“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必然。
公元2022年5月18日
(本文由大兴村两委熊红英、王庚提供相关资料。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潘安兴,(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到政府部门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著有《中华大家庭赋》全书157万字待付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