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儿童剧《新安旅行团》
杨义春
儿童剧《新安旅行团》的编排演出对推动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给新安小学五(8)班少先队员的回信,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七律以赞。
新旅精神震九天,克艰赴险保国全。
一群好汉酬宏志,五万行程抗日宣。
英气冲天凝国力,丹忱撼地照人寰。
神州筑梦风光美,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向编剧进一言,编剧演出,为的是“存史、资政、育人”。“存史”,就是要还原历史的真实。剧中汪达之先生的形象有所失真。1956年,汪先生在全国首届普通话语音研究班讲课时对我们讲过他“蓄须明志”的故事。1940年,汪先生在桂林积劳成疾,生了一场大病,几个月没刮胡须。病愈后,他着意将胡子留着。他对队员们说:“我这山羊胡子不刮了,留着做个标志,不敢走东洋鬼子,绝不剃须”。(刘友开著《汪达之评传》第120页有汪达之1944年在涟水长蒲河留有胡须的照片可以为证)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9月,淮安城解放,他回到阔别10年的淮安,才将胡须刮掉。可剧中的汪先生,一直没有胡须,是否有悖历史真实? 我以为,这是汪达之先生铁心抗日的一大亮点,剧中应该有所表述。

汪达之先生1944年在涟水县长蒲河留影
202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