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里圈里平台上
文/高塬
岁末年初,究竟辛苦了一年,谁都不容易,该歇歇气,闲暇之余,畅谈些高兴的事,理清思路,好走下一步。但事与愿违,许多事情却高兴不起来,不吐不快。
退而不休,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诗文,同乐乐,何乐不为?但一些粗识文墨的企业家,主办平台游戏文人,不守信诺,把公众平台当作自家的自留地,招募代理人打点,在页面上突出游闲无关人员;作品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狂编滥发,追求点读量,浪费了读者的感情和宝贵时间,这无异于谋财害命。
公众平台,就得顾及别人感受,顾及公众利益。尤其是纸质版刊物,既有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又有会员会费的扶持,刊物发表诗文须达到一定的标准,版式设计须符合行业规范。有书号的书更应该符合行业标准规格。你不能把自己当成钟南山院士一样的公众人物,将主编的头像印刷在封面上(私人名义出书另当别论)。“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能以为别人都是外行,不能因为外行看热闹点赞了几千几万,就不亦乐乎,自以为是。平台上互赞群多的是,还能以点读量论英雄吗?
有的人既缺乏大局意识,又毫无行政素养,“挂羊头卖狗肉”。诗社、平台名字既然是“xx县文艺”或者“xx诗社”,就得突出这个县,这个历史公众人物。刊物或者诗社平台标志,自然应该是这个县的标志性建筑物,这个历史人物的头像或者诗,这样才会名副其实,才能借名人效应,举公众之力,弘扬正能量,吸纳人才聚集麾下,把刊物和平台越办越好。一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活人不立传”的古训不会不知道吧?借刊物和平台为自己树碑立传,这无异于为自己挖坑。大有必要为这些人普及一下行政常识和社会常识,促其梦醒。
我仍然坚信,这个社会好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才会在希望中活着。我也相信我的朋友大多都是好人,本质是好的,通过正常途径出名我或许还能借个光,心底自然是高兴的,会大力支持的。但个别人不择手段,执迷不悟,我在无话可说的时候,只好分道扬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