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追梦路上的老人
文/苏亚兰
“人来世上走一遭,不只是人过留名,雁过留声那么简单,总要给社会留下点什么。”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出自我省著名民俗作家郭凤山老人之口。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地追寻着心中的梦想。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写作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可贺、令人瞩目的成绩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下这位耄耋老人,在民间文学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的足迹吧。
郭凤山出生在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市陶赖昭镇半拉城子村,1957年初中毕业后历任乡政府干部。六十年代初开始从事新闻报道和业余文学创作,尤其对民间文学情有独钟。他居住的小村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城,同时又是“瞎话”的故乡。儿时的他就是听着老辈人的“瞎话”长大的。故事里一个个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深深感染并打动着他。家乡的风土人情赋予了他创作的灵感与源泉。良好的家风又使他养成了酷爱读书、勤奋笔耕的好习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情况下,他经常带着纸和笔,一有空闲就走访当地的老人,通过唠家常获取大量的民间文学素材,用笔精心记录保存下来,分门别类钉装成册,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出一部书,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在十年动乱期间,这部未能出版的书稿也险遭厄运,幸亏当时他有心计,把珍藏的书稿装进坛罐里埋藏于地下,才躲过这场浩劫。就凭着一股子韧劲,五十多年来他一直潜心创作,笔耕不辍。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有500多篇,民歌、民谣300余首。先后有300余篇(首)发表在省内外多家报刊上。其中50多篇民间故事入编《百花点将台》、《民俗趣谈》、《东北动物故事选》、《吉林故事卷》等书中。1982年被吉林省文化厅授予“吉林省业余文艺创作积极分子”称号。其中他创作的民间故事《聪明的李大嫂》和《老鹰嘴》在1983年和1986年度分别获吉林省《民间故事》三等奖和“关东三宝”创作奖;在吉林省民间三套集成工作中成绩显著,受到吉林省民委、文化厅等单位的表彰奖励。
在多年的民间文学创作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松原市是满蒙文化之乡,蒙古族已经出版了十多本文化专辑,而满族民间文化专辑在松原市还没有一部,他下决心来填补这一空白。于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他更加勤奋地挖掘和整理满族民间文化遗产。多年来,他靠步行或骑自行车,把扶余周边的乡村几乎跑了个遍,所走访的擅长讲故事的老人不计其数。为了搜集《金知府的传说》,他不但去过黑龙江省的双城市、双鸭山市,辽宁省的大连市,而且还专程去了一趟金永的老家浙江绍兴。经过三年时间的辛苦奔波,整理了四十多篇关于“金知府的传说”约5万余字。一些涉及历史题材的民间传说既要查阅相关资料,还要亲自去故事发源地进行实地考察。每篇作品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在历尽无数个斗转星移、寒暑交替的辛勤劳作之后,2011年金秋时节,一部长达三十四万字,渗透着他大半生心血的书稿终于完成了。他背着沉甸甸的书稿来到了松原市委宣传部,阿汝汗部长当时正在主编松原市满族文化系列丛书,他接过书稿仔细浏览一下书中的内容,立刻赞不绝口,当即拍板,将此书纳入出版计划。不用他花一分钱,并亲自为该书写了序。2012年春,阿部长就派专人,把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还带着墨香的《满族民俗民谣与传说》一书送到了他的手上。看着饱含辛勤汗水的书稿集结成册,多年的梦想终已成真,老人家开心地笑了。
郭老不仅自己搞创作,在家里还办起了书屋,现有图书5000余册,分为政治、农业、科普、医疗、法律、文学、民俗等20大类。这些书都免费供读者借阅。不但活跃了十里八村农民的文化生活,而且为科技兴农、培养青少年成才当了二传手。带动和扶持村里村外的农民读书看报学科技,勤劳致富奔小康。1999年,原扶余县关工委将他的书屋命名为“关爱书屋”,2003年,他被省关工委、松原市委、市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者。”
郭老八计划再写几个有关扶余和满族历史题材的民间文学书籍,其中《满族歌谣三百首》已完成正待出版。与他人合写的《女真英雄完颜阿骨打》已由扶余市文史委正式出版。《金永金知府的传说》他要继续为传承和弘扬我国民俗文化遗产做贡献。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这位八旬老汉仍然精神矍铄,正用文字延长艺术生命,以色彩描绘靓丽人生。

作者简介:
苏亚兰,女,汉族,1963年出生,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农民。自2009开始写作。多篇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在《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松原日报》《松原辽金故事集》等报刊发表。并有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感谢王胜臣先生提供大金得胜陀颂碑照片,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