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贤体新诗新篇章
(新旧诗、词相融调)
故 乡
吴伯贤 崇明
长江泥沙冲积平原崇明岛,
穷啊穷得连块石头都难找。
大潮来时,海水与岸齐高。
决堤之祸,百姓难逃。
光绪年间八月初三大潮没,[注]
崇明老年人至死不会忘掉。

如今的崇明岛,
上了祖国的大公交。
长江隧桥彻底改变了她的面貌。
到处都是两层小楼砖瓦房,
家家户户的茅草房不见了。
东沙滩,候鸟飞,水牛在吃草。
国家森林公园里,天然氧吧絕妙。桂花园醉得我,露天睡大觉。鸟叫。黄昏时,森林顶上,白茫茫,无数野鸟。
老百姓的餐桌上,红烧羊肉,老毛蟹,草头盐齑(ji),味道更妙。崇明白酒,甘凉清香,自家酿造。

故乡换了新面貌,
历代皇粮不用交。
养老薪资加保险,
农民心里乐淘淘。
绿色崇明生态岛,
来往游人似海潮。
2022.5.30 于北京
[注]"八月初三大潮没”为崇明岛尽人皆知的俗语,指发生于光绪31年(1905年)的一场大海啸,据说当时十个人中淹死者约有七八人。人们在半夜突然觉得被水漂了起来。随着房屋倒塌纷纷被淹死。有的人躲进了衣柜才得以逃生。据生还者叙述,当时被吓得昏死过去了,醒来时才发现自己还活着。我家祖父幸免于难,后来娶了第二房妻子才有了我父辈。我小时候每到王家祖母祭日,王家公公(祖父第一任妻子的哥哥)老远赶来与我们一起祭奠已故的亲人。时至今日,只要一提起"八月初三大潮没",我就情不自禁泣不成声。要知道大潮一退,尸横遍地啊!多少崇明人死在了这场海啸,却没有资料记载。一座孤岛,消息传不到《申报》。该报在数天后才提到这次大海啸,那也只是报导崇明岛对岸的情况。有关岛上的实际灾情至今还只流传在老百姓的口头:"八月初三大潮没"。

作者简介:吴伯贤,上海新诗苑第一任群主。男,77岁,转业军人,高级职称翻译工作者。著有自传体长篇散文《粉红色的回忆》。退休后热心于研究新诗与旧诗相结合的一种新体裁诗。新诗主叙事,旧诗主画龙点睛。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反对有些格律诗人与新诗诗人整天打架,弄得有你没有我。因有别于新诗与旧诗,有人称之为贤体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