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一十二
作者:康金印 主播:书东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五)卫灵公
5.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译文:子张问如何到处行得通。先生说:“说话真诚信实,行事笃厚道敬业,即使在南蛮北貊那些不开化的地方,也能行得开。说话不真诚信实,行事不笃厚敬业,就是在本乡本里,能行得开吗?在地上立着,仿佛看到这话显现在前头:在车上,仿佛看到这话倚在车前辕横木上,这样以后才出行。”子张把这话写在大腰带上以便随时看。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做到“言忠信,行笃敬”的人能畅行国内外各地,这六字可称跨国“通行证”。而“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则在本乡本土也行不开。就国内而言,“新一轮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覆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那些以失信为“能”,欠债不还的“老赖”们将寸步难行。就国际而言,日本首相安倍,以参拜靖国神社企图否认“二战”侵略历史,是对日本战败投降已签国际条约的公然背叛。安倍“言不忠信”,必定自食恶果,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之害的亚洲邻国声讨他,本国广大人民批评他,他已陷入内外难行的孤立地位。

6.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译文;先生说:“正直啊,卫国史官史鱼。国家有正道,他直得像支箭:国里无正道,他直得还像支箭。蘧伯玉真是君子啊!国家有正道,他出来做官;国家没有正道,他卷起奏章藏在怀里隐退了。
点评:本章赞史鱼在任何环境下都正直如箭的“直骨”,蘧伯玉在有道时出仕、无道时退隐的“智慧”。据史载,史鱼临终时对儿子说,自己多次推荐蘧伯玉没有成功,多次弹劾弥子瑕没能免官。我死后不在正堂发丧,改在内室。国君吊丧,感到奇怪。儿子如实禀告。国君被尸谏感动,用蓬伯玉,免了弥子瑕。孔子赞扬史、蘧,其实是在赞扬中国文化专制中的“假专制、真民主”现象,它是我们民族文化长河中奔流不息的一支民主源,虽充满戏剧性、幻想性,但它却正是人民心声的曲折反映,那里寄托着人们的社会理想和追求。

7.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先生说:“可以与他谈话,却不与他谈话,会错失人才;不可以与他谈话,却与他谈话,浪费了这话。聪明人认为既不失人才,也不浪费话更好。”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谈话要注意对象和时机的把握,才能收到既不错失人才,又不浪费一句话的效果。古代有个《范雎见秦昭王》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秦昭王一边忙着别的事情,一边向范雎提问,接连发问两次,范雎也没回答。事后,推荐人问范雎,你为何不答昭王所问。他说,昭王心不在焉,没有专心听我讲话的态度,我此时说出我的富国强兵之计,岂不白说。推荐人把范雎所讲告诉了昭王。他停下手中活儿,屏退身边所有人,单独召见范雎,态度诚恳虚心。范雎合盘献出他的治国安邦之策。昭王十分动情,当场封他为首相,主持落实此计划。昭王没失人,范雕没失言。

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先生说:“有志气的士,有仁德的人,没有只求苟活而伤害仁德的,只有杀身而成仁的。"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不能害人求生,要杀身成仁。南宋丞相文天祥战败被元军俘虏,英勇就义。临刑前他曾在袍带上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仁至,是以义尽,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做到孔子所说的“杀身成仁”,也做到了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本章对后世民族气节教育有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