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烋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七律】咏柳
文/易烋
环城河岸柳依依,绿韵悠悠十里菲。
细叶催春添景美,长条拂水戏鱼肥。
有情系得游人驻,无意招来乳燕飞。
何必闻莺西子畔,娇姿歆睹沐朝晖。
萍水相逢赏析:
此律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由多个画面组成一幅美丽的春光图,首联写环城绿柳图,“绿韵”“十里”营造了一种辽阔优美的意境。颔联写新柳美景图,“细叶催春”“催”交待了新柳是春天的使者,“长条拂水”写出柔嫩的柳条动态美。“戏”字赋于柳之灵性,游鱼、水面、柳条构成一幅和谐的立体画面。颈联写游人燕飞图。春光明媚,正是赏柳的大好时机,行人留恋忘返,从而突出柳之美。“系”生动传神,突出柳条的特点,如同钮带,把人系住。柳树发芽,给大地带来生机,引来燕子。一“驻”一“飞”,动静描写相结合,生动,活泼,富有朝气。作者深谙律诗之道,中间两联富于变化,一联写景,一联写物。尾联升华主题,与首联照应。“闻莺西子畔”是指西湖十大胜景之一“柳浪闻莺”,不要羡慕人间天堂的美景,“我”的家乡一样很美。欣赏着柳的婀娜多姿,沐浴着朝晖是一种很快乐的事,从中可见作者喜爱柳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易烋老师书法作品欣赏

【七律】春燕
文/易烋
旧垒寻来亦足珍,呢喃软语会芳邻。
身轻薄剪千丝柳,影俏欣添万象春。
竟日衔泥劳瘦体,精心哺食见天伦。
玄衣墨染丹青轴,几度吟哦几度亲。
姜舟林赏析:每每读易烋先生的作品,总给人以启迪和收获。上面这首诗,就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以及对意象永无止境的探索、提取和创新运用的能力。"旧垒",写来既合情理又别具匠心。燕子春来北归,千里寻故居,如游子归省,这种"恋旧"之情弥足珍贵。运用拟人手法,写燕子也满怀乡愁,所谓"初心"与"本色",人有时自愧弗如,句中渗透对燕子的景仰之情。"呢喃软语"堪与"吴侬软语"相媲美。言为心声,作者对燕子的怜爱之情溢于言表。难怪如此,燕子对人们的依附与亲密情谊,是人们难以用语言描述的。作者只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软语",来表达心中的似水柔情。颔联中的"身轻""影俏",似抓拍镜头,将稍纵即逝的美的瞬间,定格在时空中。一“剪"字,生动形象,柳因燕生色,燕因柳妆姿;一"添"字,状春色流淌,作者难抑心头欣然之情。颈联用了描写与议论,由"瘦体"可见燕之辛劳程度,由″天伦"知燕之其乐融融。而幸福的得来是辛劳与费神换取的,以此警醒人们应更加珍惜既得的甘甜。尾联由上面的写实转到写意,燕之形象、神态、灵魂,落墨在丹青画轴上,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几度吟哦"、"几度亲昵",是有不及而无过之!就这首诗的内涵与外延而言,作者以灵动的语言,将意象扩展开去,拓宽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可读性和启发性。”

【七律】咏月季
文/易烋
牡丹芍药卸浓妆,绿重红稀夏日长。
忽见娇容莹晓露,原来月季映栏墙。
清纯少女天然态,淑静仙姬佛系娘。
恐是防人攀摘手,洁身自爱恃锋芒。
萍水相逢赏析:
首联作者以“牡丹芍药”花谢了,“绿重红稀”表现夏天的特点,大地呈现一片绿色,主要是环境烘托月季的出场。颔联“忽见”一词紧承上文,表现作者的几分惊喜,“娇容”拟人化手法写出月季花含露而开非常美丽可爱,这一联运用漂亮的流水对,上下联意思紧紧相承,艺术性较高。两联的描写由整体到部分,由面到点逐次展开。颈联用“清纯少女”作比,重在写月季花开得灿烂,突出花的美丽,富有朝气,天真自然。用“淑静仙姬”写月季花静立枝头,婉如温柔文静的仙子。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作者巧妙地在诗词中融入现代元素,使诗富有时代气息。两个比喻分别从不同侧面描写月季花,惟妙惟肖,赋于月季花的灵性,也赋于月季花的内涵。“以我观物,物皆著我色彩”,这也正是作者人生态度的写照,欣赏那种天然天真的美,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平和淡然。结句升华主题,月季花带刺是自我防卫,“洁身自好”是对月季花的赞美,也是对如月季花人的赞美,更是作者人格的写照。作者律诗写作技法已达炉火纯青,语言驾御能力强,全诗一脉相承”。
【七律】戏题唐僧取无字经
文/易烋
如来性定大光明,愿力宏深奉至诚。
五戒清规多信受,三尊佛法广宣行。
持权索贿阿难鄙,作弊贪婪伽叶横。
福地灵山非净土,空门也爱孔方兄。
周志彬赏析:
唐僧师徒走过千山万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灵山求取真经,因为没有答应阿傩、迦叶的索贿要求,只得到“无字天书”,不得已献出唐王所赐的紫金钵盂,才真正完成取经大业。这是西游记中一个并不起眼的细节,本诗抓住这一细节,在大量的西游诗词作品中可谓独辟蹊径。前二联写佛法庄严、佛门清净,似乎是真正的人间净土、极乐世界。颈联写阿傩、迦叶的公然索贿行为,与前二联对佛法的赞诵形成鲜明的对照,把佛教界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面目暴露无遗。尾联是本诗诗眼,指出净土不净、空门不空,金钱、欲望对人心的腐蚀无处不在,就连西天如来佛祖也未能幸免,可谓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本诗虽是戏题,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拜金主义持严肃的批判态度,引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