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里绽放的马兰花
苏亚兰
马兰花 马兰花,开放在六月的草原。马兰花,马兰花,一身傲骨映着那蓝天……
每当听到这首歌,我的心就会为之动容。一抹乡愁从心底油然而生,伴随着婉转、悠扬的歌声,飘向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原野。飘向那绿野环抱中的田园老家。
老家地处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这里虽然没有歌曲中辽阔无垠、令人神往的天然大草原,却有着昔日盐碱地上人工开发种植的一片绿色草场。有着千里沃野的黄金玉米带和盛产四粒红花生的万倾良田。
老家的原野上自然生长着一种绿色植物,它的学名叫:马蔺,乡村人通称:马莲,马兰花则是文人对它的雅称。它的叶子密度紧凑,呈放射性生长,花期5月初至6月末。花朵蓝紫色,是乡间原野上开花最早,花期最长的一种野山花。只因在田边地头上随处可见,人们向来对它不屑一顾。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牲畜不食,任人踩踏的普通野草而已。
而对地处第二松花江沿岸下坎地带的人们来说,它与日常生活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其根系发达繁殖力强,具有抗干旱、耐盐碱等特点。作为水田堤坝蓄水固土和防洪护坡的天然地被植物,被世人誉为:千年不死草。而我对它刮目相看却出于一种别样的情怀。
那是30年前的一年春天,我和爱人赶着老牛车,去往三十里外的拉林河畔姐姐家帮助插稻秧。看到水田堤坝护坡上,丛丛簇簇肆意生长的马兰花。因有河水的长期滋养,看上去要比平原陆地上的茎叶粗壮,植株高大,花朵肥硕。这奇异的景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于是决定临走时挖一墩带回家美化庭院。爱人闻听笑我眼界狭浅,旱地这边的林带壕沟边马兰花随处可见,这么远的路拉一墩马莲回家岂不是多余?可他哪里知道女人的心思,这岂止是一墩普通的马莲?这里面可是饱含着我们一奶同胞的姐妹手足之情啊!
1976年9月9日,是一个特别值得纪念的日子,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扶余县委就在这一天启动了一项大型农田水利建设,暨人工修建“引拉”灌区工程。因时间紧任务重,全县出动各村所有年轻力壮的男女民工进入施工阵地。十八岁的姐姐中学也放假参加了这场规模宏大的“引拉”工程大会战。或许是出于天缘巧合吧,十年后,姐姐竟然嫁到了她曾亲历这项工程的“引拉”灌区一个小渔村。从此这里便成了她的第二故乡。姐姐在村小学教学,家里种了好几亩稻田,姐夫在引拉灌区管理局上班。每年春天我们都来帮忙栽种水稻。
临近傍晚,爱人赶着老牛车,慢悠悠地载着我和那墩马莲回到家。我一点点把它从整体分成若干个分枝,然后挖坑、浇水、移苗、培土,亲手把它们栽植到了庭院墙外的树床上。那时候农村环境脏、乱、差,说是树床却没有几棵树,我家就成了小村里第一个搞绿化的示范户。
经过悉心的管理,分蘖后的马莲吸收了旱地土壤里的养分,开始出须扎根,逐渐由枯黄到绽放绿色。每天劳动归来,我都要查看一下它们的长势。
5月初的一天清晨,我走出大门外惊喜地发现,几株马兰花出乎意料地开出了蓝紫色的花朵。娇艳欲滴,亭亭玉立。吸引着村路上的过往行人纷纷驻足观看。
谁知一天傍晚外出回来,突然发现有几只散养的鸡鸭在花丛间放荡不羁,竟然胆大妄为地俯卧在马兰花上嬉戏玩耍。我气恼地赶走了鸡鸭,随即找来一些村棍和竹竿,在四周围上了一圈整齐的栅栏。就这样呵护着马兰花蓬勃地生长,安然地度过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花期,它也伴随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苦乐年华。
据史料记载,马兰花因根系发达,极富韧性,不易折断。茎可编席,茎心可燃灯及入药。叶坚韧,可系物,亦可造纸,根可制刷子。故称:马莲。可见它不仅是一种绿化植物,对人类还有着特殊的贡献。明代诗人吴宽如此盛赞马莲:
薿薿叶如许,丰草名可当。
花开类兰蕙,嗅之却无香。
不为人所贵,独取其根长。
为帚或为拂,用之材亦良。
根长既入土,多种河岸旁。
岸崩始不善,兰蕙亦寻常。
古人尚可把这普通的马兰花与名贵的兰蕙相媲美,足以见证它的超凡脱俗,值得世人青睐与赞赏。
若干年后的今天,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姐姐一家离开小渔村搬进城里多年。我移栽的马兰花也跟随我的房屋一起更名改姓,永远留在了田园老家。当我从县城再次来到这里时,马兰花花期已过,正结苞、打籽准备孕育新的生命。此情此景,让我百感交集。唯一能做到的,是和它站在一起合个影,留下永久的纪念。
但愿以后的人生岁月里,这家主人不要把它根除。更希望每年春天故地重游,都能亲眼看到它盛开的花朵。
虽然时光不能倒转,但是落叶却可以归根,这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任凭世事如何变迁,马兰花将永远绽放在我的心里,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作者简介:苏亚兰,女,汉族,1963年出生,扶余市弓棚子镇广发村农民。自2009开始写作。多篇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在《吉林日报》、《吉林农村报》、《松原日报》、《松原辽金故事集》等报刊发表。并有部分散文作品入选《吉林农民作家作品选》。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