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悟道》国学专题连载系列之一百一十七
作者:康金印 主播:月亮泉
《论语》各章、译文、点评及各篇要点提示(十五)卫灵公25——28章
25.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译文:先生说:“我还记得当年在史书上曾看到因疑而空缺的地方,史官搞不清不妄记,态度谨慎:我过去也曾看到有马的人,自己不会驯马,能借给别人用,请人代调良,态度服善,现在这两种作风全都没有了。”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古代史官不妄记事实不清的事,态度谨慎;古代有马的人不会驯马,能借人调良,态度服善。现在这两种古风都没有了,道德滑坡了。孔子希望快救世。钱穆认为这是针对学生学六艺说的,希望学生以谨慎、服善态度学习。其实,这是泛言。

26.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译文:先生说:“花言巧语乱了德性。小事不能忍耐,就扰乱了大的谋划。”
点评:本章说要戒掉“巧言”、“小不忍”这些毛病,以防它“乱德”、“乱大谋”。“巧言”是牵着别人鼻子走的绳索,谁喜巧言,早晚要跌跤。孔子不喜巧言,他摄相三个月就杀了“言伪而辩”的少正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指一切不顺心的事,如忍苦、忍欲、忍辱。当然,忍有正、邪之分。为国为民忍辱负重是正忍,可敬;为个人获得更大利益忍气吞声是邪忍,可羞。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完成复国大业,志愿军战士邱少云忍火烧不暴露歼敌部署,是正忍;齐桓公手下竖刁等“三人帮”忍烹子、阉割、舍父母之痛,就为骗齐桓公信任,是邪忍。一个人既要能正忍,也要能识破邪忍。应牢记“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处世、为政格言。

27.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译文:先生说:“众人讨厌他,一定要好好审察他;众人喜欢他,也一定仔细审察他。”
点评:本章指出看人既要有群众观点,又要有科学态度,二者不可偏废。这种识人方法很高明。“察之”就是调查研究,这是为政者重要工作方法之一,一切结论都应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子路》中“乡人皆好之”应如何对待,孔子主张与本章相同,本章是进一步强调。

28.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译文:先生说:“人能把道弘扬光大,不是道把人弘扬光大。”
点评:本章孔子指出在处理人与道关系时,应强调“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董楚平先生认为“这又是孔子偏激之词”。他认为“人与道之间存在互弘关系,只执其任何一端都是错误的”。同时他指出,孔子在本章的观点错误,连爱维护孔子形象的朱熹都没法为他打圆场,很多现代学者也对“非道弘人”观点不予认可。本书认为董老观点是合于辩证法中事物间互相作用原理的。正如董老所说:“首先是周公的‘道’哺育了孔子(道能弘人),然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人能弘道)。”(见《论语钩沉》382页)




